基于IPCC方法的南京市碳排放研究
2018-10-21陈新星
摘 要:为了给南京市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IPCC相关文献和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京市碳排放现状特征及碳减排途径研究》课题报告, 采用IPCC参考方法,利用南京市能源利用狀况的数据,核算了2005~2013年南京市碳排放,并且从能源消费碳排放角度对南京市CO2排放总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及人均CO2排放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碳排放;IPCC参考方法;南京市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目前尤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最为严峻[1] 。气候变暖将会影响到全球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要素, 包括粮食、水以及环境和健康等。[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碳排放量迅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自2007年起我国的碳排放量已超过600万t,跃居世界第一位,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30年将达到114亿t。[3]我国政府对气候变暖问题高度重视,提出到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4]
本文利用IPCC参考方法对南京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碳排放进行了分析研究。
1 IPCC方法介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联合国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组织,是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科研机构,其主要产品包括评估报告、技术报告、方法报告等,每隔数年发布一次。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5] 能源卷中,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提出了两种测算办法,部门方法与参考方法,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自下而上的统计方法,各部门统计出终端消耗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后加和得到总的碳排放量,较为精确,但是工作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后者则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不管能源在各部门如何分配及消费,只关注终端能源消耗总量,然后乘以不同燃料的碳含量得出总的碳排放量。两种方法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需要知道燃料数据与燃料碳含量数据,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列出了53种燃料的碳含量,考虑到全球各地燃料含碳量的差异性,IPCC提供了各燃料含碳量缺省值的同时,也给出了95%置信区间的含碳量的上下限值,便于在实际计算中作适当调整或在结果中作不确定性的说明。
本研究在测算南京市碳排放量时采用IPCC参考方法,将南京市燃料分为12类进行了测算,具体测算方法见第2章。
2 南京市碳排放估算
2.1 南京市碳源估算方法
本文研究碳排放估算的基本思路是尽可能将燃料详细分类,然后利用各燃料的碳排放系数来估算各燃料燃烧碳排放情况。考虑到目前能源统计现状,本研究将南京市能源消费种类分成12类,利用《南京市能源消费状况报告》中的统计数据给出了的较为详细的各燃料消耗值(单位为吨标煤),并使用IPCC参考方法提供的碳含量缺省值作为各燃料的碳排放系数,然后估算碳排放。
2.2 南京市碳排放情况
本文采用《南京市能源消费与利用状况报告》20062014中的较为详细的燃料消耗数据,利用IPCC参考方法,得出CO2排放数据、万元GDP碳排放数据、人均碳排放数据后进行分析(如下表)。
3 南京市碳排放分析
3.1碳排放总量分析
南京市碳排放总量较大,且一直呈增长趋势,但增速低于同期GDP增长水平。2005年,南京市CO2排放量均超过了8000万吨,2005年至2009年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6%,2009年至2013年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而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为16.2%(以当年价计)。可见,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虽然未能实现脱钩,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快过CO2的排放速度。
3.2万元GDP碳排放分析
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05至2013的8年间共累计下降52.3%,年均下降约8.8%。这主要得益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比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若以此目标来考核城市,则南京完成此项指标比较乐观。
3.3人均排放分析
南京人均排放量较大,呈增长趋势,增速约为总量增速的一半。20052013年,南京市人均CO2排放量在11.715.9吨/人之间,2013年约为全国同期水平2.56倍(2013年全国平均CO2排放量为6.2吨,数据源于《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接近于同期欧盟人均排放量6.8吨水平(数据源于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埃克赛特大学数理科学学院)。人均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CO2排放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增速约为4%。
4 结论
本文采用IPCC参考方法,利用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数据,从能源消费碳排放角度对南京市CO2排放总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及人均CO2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20052013年,南京市碳排放总量较大,且持续增加,从2005年约800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约12762万吨,年均增幅达到5.9%。
(2)20052013年,南京市万元GDP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从3.34吨/万元降到1.59吨/万元,8年的累计降幅达到52.3%。
(3)20052013年,南京市人均碳排放量呈升高趋势,人均碳排放量在11.715.9吨/人之间,年度平均增幅达到4%。
参考文献:
[l][JP2]李明生,袁莉.中国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探讨[J].软科学,2010,24(004):3942.
[2][JP2]Julie A. Nelson. Economists,value judgments and climate change:A view from feminist economic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41447.
[3]Yan,YF,Yang LK.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0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9.
[4]李丽平,周国梅.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J].环境保护,2009(024):3638.
[5]IPCC.G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6.
作者简介:陈新星(1987),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