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融冰(雪)防滑技术的综述与浅析
2018-10-21李欠
李欠
摘要:中国土地辽阔,南北横跨50个纬度,其中大部分省份在冬天都会出现路面结冰的现象,路面结冰和积雪都会影响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和行车的安全性,因此防止路面结冰和积雪影响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各种融冰(雪)防滑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未来解决方式的展望。
关键词:路面结构;融冰;融雪;防滑;交通安全;新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当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路面就会结冰,结冰时路面使行车的安全性不满足要求,当路面的冰块或者积雪都会融化时,车辆在这种路面上行驶更加容易打滑,跑偏,最终造成交通事故,损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冰雪路面的行车安全,使人们的生命安全不受损害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对于路面融冰化雪防滑的问题,得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技术和方法。常用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即被动抑制路面结冰方法和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方法。
1 被动抑制路面结冰的方法
所谓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技术就是路面已经产生结冰和积雪的情况下而被动采取的融冰化雪的方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所以叫被动抑制路面结冰。根据施工方法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1)人工清除法;这种方法效率低耗、耗时长使用范围也很有限;(2)机械清除,;这种方法影响因素多,阻碍交通流,影响行车安全,经济效益差;(3)法撒融雪剂,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运用广泛,但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并非长久之计;(4)撒砂石法,这种方法经济环保,被欧美国家广泛使用,但也会对路面造成一定的损害,所需量大,运输不方便。
2 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法
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法即对路面材料材料本身进行一定的改进,降低路面的结冰温度,或者提高路面的温度,让路面结构内部的水不能结冰,雪落在路面上不能堆积。其主要措施是在路面材料中添加蓄盐类材料降低路面的兵点、路面材料中添加弹性较高的材料让其产生自应力排水、在路面材料中埋置能量转化系统等。这些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法技术含量相对于被动抑制抑制路面结冰法来说都较高,施工作业也较为复杂主要有(1)埋设发热电缆法,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广,其融冰原理:就是在路面的结构层中埋设电缆,利用发热电缆发散的热量对路面进行加热使路面的积雪和冰冻层融化;(2)导电沥青路面融冰法,是在沥青加入导电材料,比如石墨,用这种沥青铺筑的路面通电后,路面温度会不断的升高,路面的冰雪吸热融化,从而达到融雪化冰的目的,效果比较好,但成略高。(3)自应力弹性路面融冰法,主要是在路面材料中添加弹性材料,在外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自应力,路面冰雪在这种应力下破裂融化,从而达到融雪化冰的目的,是一种环保无公害的方法,为废旧弹性材料的回收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新途径,利于环境保护,节省资源。
3 关于路面融冰技术的展望
总的来说,不管哪种方法都可以減少路面结冰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但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法明显优于被动抑制路面结冰法,而且适用时间也很长,可以达到长久适用的目的,但其经济成本高于,而且施工复杂,相比与被动法,主动抑制路面结冰法运用没有大范围的投入使用。
对于如何让路面融冰防滑提高行车的安全稳定性,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和假设,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假设性方案,我们可不可以在道路结构材料中加入磁粉,由含有磁粉的路面结构材料铺筑成的路面就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磁场,这些磁场是相互作用的复杂磁场,具有复杂磁场的性质,然后运用电磁感应现象,就是闭合导线在切割磁感线时会在导线圈里产生电流,我们就在行驶的车辆上安装闭合导线圈,这样随着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安装在车上的导线圈就在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样在闭合导线中就产生了电流,所有的导线都具有电阻,所以电流流经导线时就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就会使路面的冰块和积雪融化,从而达到融冰防滑的目的,这里可采用电阻率较大的导线,这样产生的热量就会更多。融冰技术就更好。当然这个方法现在只处于理论上的假设,具体实施细节还没有一整套的流程,比如所需要的磁场强度是多少,这样的磁生电的方式会不会对行驶的车辆造成一定的影响等都还没有考虑,但是如果我们顺这这个思路去研究,最终能成功并且能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盐化物融雪沥青混合料研究.西安:长安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10.
[2]沈超平,吕建良,马国庆,等.冬季高速公路除雪除冰养护技术初探.公路交通科技,2008,25(4):239242.
[3]崔龙锡.蓄盐类沥青混合料研究.重庆:重庆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10.
[4]周纯秀,谭忆秋.橡胶颗粒沥青路面运用技术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8,25(9):1823.
[5]Hongming Zhao,Zhimin Wu,Songgen Wan,etal.Concrete pavemen t deicing with carbon fiber heating wires.Clod Regions Sc 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5):41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