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诉》与《琵琶行》的艺术情缘解读
2018-10-21关睿
摘 要:《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一首深受观众喜爱的当代琵琶乐曲名作,展现了民族音乐和古典诗词相得益彰的搭配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解读《诉》与《琵琶行》艺术情缘的基础上,从意境塑造的角度来展现当代琵琶曲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借此提示琵琶音乐工作者未来通过丰富自身文化修养而拓展琵琶创作与演奏思路、方法的方向。
关键词:《诉》;《琵琶行》;意境;解读;艺术情缘
琵琶是一件古老的弹拨乐器,它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妙乐音曾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激发了像白居易等大诗人的灵感,催生过《琵琶行》这样彪炳千古的著名诗篇。而当历史的长河奔流到了千年以后的现代,作曲家吴厚元先生创作的一首《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以下简称为《诉》),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唐诗名篇《琵琶行》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琵琶行》和乐曲《诉》,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千年时空的心音共鸣。所以,在本文中就将在解析《诉》与《琵琶行》艺术情缘的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解读现代琵琶曲对于故事意境的表现手法和方式。
一、《訴》和《琵琶行》的艺术情缘
对于《琵琶行》,若摘取其中一句来概括全篇,则非“似诉平生不得意”莫属:这既是琵琶女以琵琶语来倾诉凄惨的人生遭际;又是诗人在仙乐一般的琵琶语感召下,运用诗的文学性语言来倾诉迁谪失意之痛;进而这种种不得意升华为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琵琶行》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一样,琵琶曲《诉》也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这四个部分,与《琵琶行》诗歌构成了丝丝入扣的对应。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乐曲主题音乐素材的提炼性概括,旨在描绘夜间江岸送别的凄清景象,为全曲定下感情基调;第二部分脱化自民族乐曲常用腔调的一段琵琶女主题音调,并给予了多次展衍变奏陈述和动力性的再现,旨在刻画琵琶女精妙绝伦的演奏技巧及其自诉身世之悲苦的真切场景;第三部分意在表现诗人对于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慨叹和同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表现了诗人和琵琶女基于相似悲惨身世遭遇而激发的心灵共鸣;第四部分用渐慢的演奏速度和沉吟的音乐表情以及画龙点睛般的泛音,来表现《琵琶行》原诗结尾处“满座重闻皆掩泣”的凄凉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翻涌的无限思绪,画上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号。由此可见,琵琶曲《诉》完全依循唐诗《琵琶行》的情感演变脉络来创作,彼此达成了丝丝入扣的对应与契合。这种诗乐合璧的现象,堪称为音乐和诗歌两种艺术在千年之后所奏出的心灵交响。
二、《诉》对《琵琶行》意境的表现
所谓意境,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含韵味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通过写景来间接抒情,乃至说理达意,然而情、意、理却不显露于字面,要靠比兴、象征等手法构筑意象景物系统,诱导人们去主动探求,最终获得无穷的韵味。可见意境有很强的含蓄特征,但含蓄却并非意境的唯一特征。意境的产生可借助于含蓄但不依赖含蓄,要之在情景交融中富含韵味即可熔铸意境。好的文学形象即使丰富逼真,总会留有令读者想象的空间,总会有虚实的配合来包涵韵味。故而《琵琶行》从总体看来虽略显含蓄不足,但其意境之美却丝毫不逊于其它名作,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又将情感升华到人性哲理的高度,可谓统摄意境的点睛之笔。
《诉》,作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却弥补了《琵琶行》在含蓄方面的不足——因为它所塑造的听觉形象体系正是基于乐音系统对人类情感规律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诗歌的比兴手法是殊途同归的。《诉》的旋律所引起的情感虽然是直接的,但又是丰富尽致、耐人寻味的。听众随着旋律进行,要在情感的五味杂陈中细细回味,去领悟《琵琶行》诗篇的意蕴,所以它又是含蓄的。所以人们会发现好诗耐读,名乐耐听。每听一遍《诉》,听众都会有似同而又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比如,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设置了两处较长而又快速的划奏琶音,并提示演奏者需要用滑品虚按的技法来加以演绎。借助左手在琵琶品、相之间虚化的按、滑处理,就能够非常生动地模拟出江风呼啸的飒飒音响。这种音响效果与其前后的长轮和自然及人工泛音相映衬,就为听众描绘出了一幅“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清景象,生动地渲染出了《琵琶行》开始部分那种孤独、惨淡、冷寂的情境氛围,也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调。又如,尾声部分“突慢、较自由地”之后,就是对“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诠释。此处伴随戏曲哭腔化的长轮,又分别在琵琶一弦和四弦上进行三连音挑奏相互呼应,在直感、具像地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心弦碰撞、共鸣的同时,竟又在总体上统摄了全篇的哀怨情感,可谓哀音外激,一唱三叹。从诗、乐关系的角度来说,这段旋律无疑也是对诗篇主题具像、直感而又丰富、含蓄的深化,完美诠释了那句统摄全篇意境的点睛之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琵琶曲《诉》从曲式结构、旋律音调和演奏手法等多个角度,对于唐诗《琵琶行》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对原诗的意境也做出了细致幽微的塑造和呈现。可以说,《琵琶行》和琵琶曲《诉》表现出了诗、乐相得益彰的良好配合效果,深刻地诠释了诗与乐在意境熔铸方面的互补互益关系,为当代琵琶音乐工作者拓展创作和演奏的思路提供了充分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据此,笔者认为,琵琶专业的广大同仁应尝试多弹《诉》,从中感受琵琶音乐和文学的相通之处,领悟琵琶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取精用弘,有意识地丰富、拓展自身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修养,为创作、演奏更多、更好的琵琶新曲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红艳.我弹《诉》[J].乐器,2004,03.
[2] 高文馨.跨越千年的心弦交融—浅析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J].大众文艺,2012,09.
作者简介:关睿(1984-),女,河北人,硕士,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