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
2018-10-21孔德楷王玲玲谢荣秀
孔德楷 王玲玲 谢荣秀
摘 要:通过大量调研,对淮安市25科35属43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生活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讨论。结合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防控对策。
关键词:淮安市;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对策
外来物种入侵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危害是极大的,会破坏经济的稳定及原来地域物种的多样性,对环境也将造成無法预估的危害,与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生态环境破坏被称为最难解决的三大环境问题。
淮安市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然而其尚未全面展开有关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工作,资料较少,这阻碍了该市的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防治工作以及物种检验检疫等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并分析整理出“淮安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名录”,从而为该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各项工作展开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依据。
1 调查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采取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方式,对淮安市对淮安市开展野外实地调查,使用“路线踏查法”对居民居住区、农产品种植地、宅基地、荒废的土地、闲置废弃的厂房以及道路两侧、河滩、车站、码头等人为干扰较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考察。通过对最易被外来植物入侵的地域进行仔细考察,掌握第一手外来植物对本地影响状况以及外来物种分布情况的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构成
本文研究分析得出对淮安市产生影响的共计25科35属43种植物。在科的物种组成上,菊科(Asteraceae)6种,占总数的13.95%;其次茄科(Solan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4种;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禾本科(Poaceae)3种;伞形科(Umbellifer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十字花科(Brassiscaceae)各两种,其余15科各一种。
从各科中属的数量来看,菊科(Asteraceae)占数量最多,为6属;茄科(Solan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各4属;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禾本科(Poaceae)各3属;伞形科(Umbellifer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十字花科(Brassiscaceae)3科各2属,其余车前科(Plantagin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天南星科(Ar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aceae)等16科均为1属。
从属的总数来看,从多到少排序为婆婆纳属(Veronica)、茄属(Solanum)、苋属(Amaranthus)各3种;藿香蓟属(Ageratum)2种,曼陀罗属(Datura)、牵牛属(Pharbitis Choisy)、黍属(Panicum)等31属均为1种。
从统计数据看,菊科无论是在科或是属的种数上都居于第一位,与朱世新等2005年统计的我国29种菊科入侵对照,已有6种在江苏有入侵报道,分别为藿香蓟、豚草、钻形紫苑、一年蓬、小蓬草、加拿大一枝黄花。
2.2 淮安市外来植物原产地分析
本文对淮安市外来入侵物种的原产地以大洲划分,分析得出淮安外来入侵植物来自北美洲有13种,南美洲9种,亚洲6种,欧洲3种,大洋洲1种,美洲8种。
可以看出美洲植物对淮安市的入侵比例最大,如钻性紫苑、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由于美洲与亚洲有较大地理隔离,物种间缺乏交流,无法做到很好的互相依存和制约,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及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东亚的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已经成为北美严重的入侵植物。二淮安市的气候特点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和定居的限制以及制约限制较小,有利于其定居及扩散。
根据实地考察,淮安市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集中在开阔河滩、废弃宅基地、废弃田圃、荒地、垃圾场周围以及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的人工林、人工公园等地。此类生态环境受人类的干扰较大,结构较简单,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在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的丛林以及灌木丛中则无外来植物入侵。针对以上情况,要多利用闲置土地,无法利用的土地则可进行覆盖作业。同时对于已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要积极开发利用其药用等方面的经济价值,以缓解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外来入侵植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外来物种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成,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共同努力。为了淮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外来物种的警惕,并对已有的入侵物种进行科学控制与管理。
3.1 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事先把危害大的外来物种拒在门外,该系统通过评估生态系统受受引进物种影响程度的可能大小,以此来避免危害本地生态系统的物种被引进。且在引种之前,引进风险评估和环境评估及口岸把关,多个部门协作行动,共同高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
3.2 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加强检疫工作力度和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首先,应对任何外来引进物种进行详细的情况登记以及档案分类。其次,定期密切监察外来物种的生长、传播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建立跟踪体系,若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从源头上解决。最后要加大对外来物种走私的惩罚力度,加大检察人员的检查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外来物种疫情报告分析系统,以及外来物种疫情查询系统、最大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规避因外来物种造成的损失。
3.3 建立综合治理制度
若外来物种已经入侵,则应及时进行情况统计,建立综合治理制度,以及可持续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各种方法,以最优方法治理该物种的入侵。
参考文献:
[1]蒋有绪.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入世后的对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
[2]陈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环境法律调控准则[J].新疆环境保护,2002.
[3]赵彩云,李俊生,柳晓燕.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风险预警与管理,2016.
[4]万方浩,等.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2012.
作者简介:孔德楷(1997-),男,汉族,江苏无锡江阴人,学生;王玲玲(1998-),女,汉族,江苏淮安盱眙人,学生;谢荣秀(1986-),女,汉族,安徽黄山休宁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