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10-21张亮
张亮
中小學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示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有效疏导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各学校也纷纷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室,积极应对这一问题。那么,体育锻炼是怎样促进心理健康的?
一、体育锻炼对自我功效的影响
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绪、他人的反映及社会比较中,体育活动的诸多特征与其高度融合。如体育本身就是通过个体以身体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身体的参与就会表现出实际的行为,无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这些生动而实际的行为表现一直贯穿于整个体育活动之中。从以上来看,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强化,进而提高个体自尊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通过身心两个方面来增强机体健康,体育锻炼对生理的促进作用已广为人知,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有研究显示,正常人运动后感到原有的焦虑情绪,抑郁或愤怒都会得到减轻。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应付方式,运用这种方式个体一方面可以转移情绪指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社交途径以获得较多社会支持。有的学者认为体育锻炼的作用是:(1)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获得一种自我效能感和机体控制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带来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个体上表现为自信,外向,较易与人相处;(2)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人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动;(3)体育锻炼可作为“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个体感到愉快。
三、体育锻炼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这种交往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责任感,遵守社会规范,可见,体育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是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四、体育锻炼对调节和治疗不同心理疾病的影响
1.焦虑型
这类学生性格急躁,做事没头序,心不在焉,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及受挫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的方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好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是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改善。
2.抑郁型
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少,不合群,反应慢,动作迟缓,学习成绩差。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的、集体的项目。男生安排篮球、排球、足球为主。女生安排健美操,集体舞为主。运动强度大小交叉,速度快慢交替,幅度大小结合,内容应动作变化多。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去完成任务,让患者体验到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好情绪。
3.恐惧型
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学习成绩不好。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给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敢说的勇气,有时尽管只需三言两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练习时,尽量把他们靠前些,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也可让他们多学一些单双杠、支撑跳跃、跨栏等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激烈的比赛活动,逐渐克服与消除怕出丑、怕跌痛、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4.执拗型
这样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已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在体育课中,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应在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和熟悉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再根据他们在课堂的表现,采取相宜方法,以改善与填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部分。例如可安排他们到较强的学练组,使他们通过练习发现和改进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带着任务到最弱的学练组去指导同学,使他们在指导过程中,逐渐发现采用一种固执的方法是不行的,需因人而异、方法多样才有效,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5.自卑型
这些学生多为体质较弱的。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的现象。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的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经常感到有兴趣、心情舒畅、非常快乐。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难度,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力。
6.嫉妒型
爱嫉妒的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易紧张,心理时常处于压抑状态。要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多分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看看别人那些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五、总结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的类型,负荷量(活动的量与强度)及组织形式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我们应注重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要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让我们未来的花朵,在灿烂的阳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