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2018-10-21王少平
王少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提倡。而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正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一种具有学生自主思考而转化而成的知识产物。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资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将错误资源归类追因,必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结合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经历错误的“风雨”,遇见正确的“彩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错误。“错误”并非一个能被大家轻易接受容纳的词,错误的产生也非学生所愿,但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免的会出现错误。大部分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出错通常看到的是消极影响。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质疑,有的抱怨,有的逃避,错误的负面影响因此被放大,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有效性。实践教学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方法正确与否往往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只单纯的看重结果是否是正确。有些问题学生害怕犯错,不敢提出想法,不敢另辟捷径;有些是教师觉得个别学生发生的错误,不应该耽误所有学生的时间来进行讲解分析,种种原因造成错误被“错误”对待。忽略了错误的存在,教师将不得不面对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一错再错的尴尬局面。
课堂是一个多变的动态系统,它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教育技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应放下指责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反向思考,跟他们一起经历挫折,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让学生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点拨,避免学生思考的方向钻到“死胡同”。以点带面,让学生反思自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追根问底,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错误是一块绊脚石,但同时也是一块能让我们抓住往上攀爬的岩点。只有学生意识到错误,才能将思路转移到正确的方向。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无所畏惧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参与课堂,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在小学数学课堂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习惯性的单方面知识输出,执意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对待错题的方式往往是教师重复教导、学生反复练习,但最终学生记住的只是流程而非方法,下次遇到略微改动的题目,很有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一方面是教师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不理解,往往在每次讲解时都力求完整、详细,希望学生能理解透彻。但事与愿违,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老师也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路,形成教师讲得又苦又累,学生学得又乏又厌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锻炼,遇到难题只会套题甚至背题,没有形成分析意识。学生出现的错误是通过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反思而得到的有利资源,如何巧思妙用这些资源,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错资因势利导,寻找问题根源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贵在相机诱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与其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不如给学生留一些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自主寻求解题的策略,鼓励学生通过透析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使他们明白有错误的出现才有探究的需要,也可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这是提高数学教学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错资巧思妙用,内化知识结构
拿到一份试题,部分学生会急着答题,此过程当中,由于粗心大意、曲解题意而出现一连串的错误。一个解决问题花费好多时间,解题思路清晰,但遗憾最终却得了零分,有時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审题不认真马虎造成的。这种看似低级的错误却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不论简单或复杂都应深刻理解题意,做到方法得当。另一方面教导学生以此类经常性出现的错误为戒,分析原因,把“读、思、审、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三)错资以点带面,避免差错重现
很多教师认为熟能生巧,只要学生做的题够多,在考试中答题就能信手拈来,无所畏惧,于是大搞题海战术,大量反复的进行练习。但结果是差生仍然原地踏步,优生渐觉学习枯燥无味,造成学生惧怕学习,逃避学习,避免这样的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整合利用错题,以点带面,避免差错重现。教师应倡导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的情况把自己的错题都集中到错题本上,并对错题进行分类。再指导学生订正分析时选取一些常犯的错例或经典的个例,并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题的理解,从而分析学生为什么会错误的原因。力求让学生能做懂一题,做通一类,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从以往的错例中进行自我提升。这远比反复操练的题海战术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三、结语
“错误”源于学生思考,折射学习问题,是最能体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的重难点的载体。错误本身其实并不存在价值,而在于师生能从错误中获得的启迪,只有正确的方式去对待错误,才会有点拨和解惑,才会有创新和超越,通过一个自我否定和思考分析的学习过程,远比单纯的认知和反复的练习要更深刻。学生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认知水平,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发现错题,就会养成分析问题并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的好习惯,从多个角度去审题,认真理解题意,从错误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