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了解背景对赏析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2018-10-21冯小红
冯小红
摘要:由于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诗词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对诗词内容及情感把握不到位,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或者是错误。其实,只要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特定的写作背景,教学中将背景分析透彻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住诗词的内容及情感,最终达到赏析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赏析 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诗词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对诗词内容及情感把握不到位,在赏析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或者是错误。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了解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特定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诗词、赏析诗词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走进当今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学生普遍感觉诗歌难学,难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对赏析更是缺乏兴趣,以至于教师对中考中占3分的赏析题也不够重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对理解、赏析诗词的巨大作用,轻描淡写地将这部分内容在PPT上呈现,学生对背景是一知半解,而且容易把不同的诗人和作品混淆,就更不用提准确的赏析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很有必要透彻分析时代背景与特定的写作背景,重视背景对赏析起的重要作用。
二、古典诗词教学中了解时代背景对赏析诗词的重要性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及政策风尚等。例如《春望》(杜甫)。
杜甫晚年生活在唐朝所有盛转衰的中唐时期,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唐朝由初唐的盛世经“安史之乱”后,慢慢由盛转衰。在此首诗的教学中不得不仔细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的转折时期,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前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制高点,安史之乱摧毁了盛世,之后虽然被平复但大唐再也没有盛世气象,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中央统治愈发没有力度以致唐灭,天下战乱无穷。此诗正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投奔皇帝途中不幸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度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所以,诗中忧国思亲之情卓然可见,隐隐济世之心可感。了解清楚了写诗时代背景,联系时代背景,学生很容易记住作者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首诗,并且深有感触。这样,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赏析题都会从背景出发,想到作者的处境,分析其内容及情感,达到赏析的目的。
再如《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分析他的词就必须先了解南唐,即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煜,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時李煜将江山玩掉了,成为了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是真性抒写,可见后主本性难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可谓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难怪赚取古今多少泪水!反过来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仔细分析南唐后主亡国的时代背景,又怎么会体会到这样的凄凉与感伤?又怎么会达到赏析的目的呢?
以上两首诗词,如果没有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了解特定写作背景对赏析诗词的重要性
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与对方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也是鉴赏诗词,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及情感的教学中重要的部分。例如:《过零丁洋》(文天祥)
这是作者在被元军所俘的第一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此时的文天祥再次经过曾经到过的地方,想到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此时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是雨中的浮萍。在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都已经不由自己掌控的情况下,只能作下这首诗,誓死明志。教学过程中仔细分析这样特定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此诗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国破之恨、哀怨之情。把握住了内容及情感,赏析难题便不攻自破。
再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是其久废后再起,此时登临北固亭,看到眼前北固楼的美好风光,想到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于是写下了此词抒发胸中压抑已久的一腔豪气。
以上两首诗词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及背景下抒发的自己的情怀。教学中不断强调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这样在赏析的时候便轻而易举了。
综上所述,只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赏析,通过分析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也达到赏析得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路生泉,李万霞.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浅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