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理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2018-10-21徐尚超
徐尚超
1979年,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查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最后,访问团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也写了一份报告。最后,美国访问团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的甩在后面!
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近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两家的预言都错了——“预言”成了“寓言”。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归根到底是中美教育模式的差异。
一、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在美国,上课时五至六人为一组,围桌而坐。特别是在1~8年级,教室的座位都是按小组合作方式编排。或是圆桌,或是几张方桌拼在一起,学生三五个围坐在一起上课。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主要采取一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异质分组
分组遵循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后的每个小组都是异质小组,由学力水平、能力倾向、性别等不同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小组间的总体水平则基本一致。
步骤二:明确任务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既有针对个人的任务,又有针对小组集体的任务,这样就保证了既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负责,又相互依赖,关心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
步骤三:充分交流
步骤四:展示成果
学习形式是先由个体讲叙,谁完成的作业谁来讲叙。每个学习者讲完后,其它成员提问、讨论,教师则进行解释和补充。
步骤五:及时反馈
要求学习者回顾自己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不存在唯一答案,学习者可充分发表意见,接受合理的解释,重要是讨论和倾听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分组的方式方法、布置任务的方式和目标、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学习过程中的调控方式、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等问题都很重要。给学生分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它能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但异质分组后,如果一个小組内差异过大,教师在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引导组内能力强弱的学生合谐有效的合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从我们平时教学观察的情况看,小组讨论只是作为了教师一种形式上的展示,如提了一个问题后,让前后左右的四个或六个学生一起讨论;更进一步的老师也是让学生变动桌椅,形成小组模样。但小组内并没有真正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小组应对的是教师的问题,而没有应对组内成员彼此的问题。
二、拼图法
拼图法一般适用于描述性学习材料,所学内容最好是可以分解的事实性、分析性知识,而不是某种技能。
例如,我们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的学习可用这种方式。可以把有关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纸打印出来,然后把相同颜色纸的同学分到一组进行深刻的讨论,一个小组就只需要把一个层次弄懂弄通。各组的阅读任务完成后,再让他们把拿到的纸编上序号。第二节课时,要求大家重新调整座位,材料编号相同的同学调整为一个组。一个新的学习小组又形成了,重新组成的小组的每个成员刚好每人在前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人的学习内容组合起来则是完整的理论知识。
三、概念发展模式
1.列举:罗列项目
第一步要求学生列出与某一概念或主题相关的任何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罗列。然后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项目汇总,呈现给每个学生。
2.分组:对项目进行分类
将足够的项目罗列出来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相似的归为一组并说明理由。
3.标记:确定项目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给划分的各组取一个名称,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促使他们思考,确定项目之间的关系。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进行推论和概括的技能。
4.重新分组:重新分析或归纳项目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某一组的项目是否可以归入另一组,以及某一组是否可以全部归入另一标记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考查这些项目,必要时可以添加项目,然后重新分组。学生们自己将逐渐发现任一事物、人或观念都具有许多特征,可以用许多不同种的方式归类。
5.综合:总结资料,形成概括
教师要求全班学生考查所有的项目和标记,用一句话总结所有信息,最后形成某种思想或理论概括。
在这个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也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萨奇曼探究模式
1.选择课题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戏剧或故事的节选,但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答案。
2.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
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
3.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问题的答案。
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
6.分析探究过程
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