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8-10-21李兵
李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化,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来自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来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贴近生活找数学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解决这些内容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原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学习,学生也能感受到许多数学知识都在我们身边,对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自己认为可以的长方体的纸盒,在课堂教学中把“表面积”的含义进行讲解阐述,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做之后,让学生用学具的1米长的皮尺动手操作,测量自己的纸盒,记下数据,并计算出表面积来。同桌之间先相互讨论,然后交流计算的方法。为了把刚学得知识应用于实践,带领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刚挖未填沙的沙坑,提醒学生注意沙坑的表面与刚才自己测量的纸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学生轻松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极高的兴趣之下,学生要求去测量学校的乒乓球桌、水池的表面积。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在讲解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之后,让学生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在那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行车上的三角杆、电线杆的钢架上有三角形、有的房屋的屋架是三角形的”等等。提问这些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学生都回答“做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空间图形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一旦数学回到现实的现实生活中,学生就会萌发其数学意识,从而真正的喜爱数学。
二、用生活中的模型引导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的知识难于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不演示难于理解,我就利用现实生活的模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树立表象意识,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两个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演示,来解决行程问题。在教学“认识圆柱”时,让学生用萝卜、彩纸或包装盒等材料,动手操作,设计一个“圆柱”,学生们都积极行动,不懂的地方主动请教,完成得很好,做出了大小不同的圆柱。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从中学到了知识,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三、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引导,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存在紧密地联系,而且数学教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没有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变得更加熟悉,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数及其作用”之后,组织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在学号、年级号、球队球衣号、鞋号等方面举出了数,并逐一说出其作用,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运用生活经验,轻松把知识掌握。
四、运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使我认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小文家一共有16只鸡,其中公鸡有7只。母鸡有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16减7等于9只。请几名学生说说为什么是9只,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出回答,我就此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弄清了“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这一数学规律。为了使学生能够巩固这一规律,特意进行了拓展活动,让全班学生共同实践“全班21名学生,跑出教室外11人,还剩多少人?”通过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规律。在“圆的面积”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启发学生考虑要剪一个最大的圆,取决于什么,注意边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操作都非常认真,找到了规律:“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取决于长方形的宽,宽就是最大圆的直径;正方形中则与边长有关,边长是最大圆的直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由猜测到验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偿到了成功的喜悦。拓宽了思维广度,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厌学”转变为“愿学”。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现有的发展水平,多采用直观的语言、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手段,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把数学问题具体化,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学生展开联想,跟着教学内容走,学习效果很好。创设情境,让学生再现生活,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数学与生活相伴是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数学发展的必然。生活与数学互不相离,。来自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身边的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学,学得轻松,以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