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互动: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生机
2018-10-21石竹青
石竹青
摘要:电视节目的互动是时间性互动,即是电视节目制作者预设的节目现场及节目展开,在电视受众的接受中实现。这是先前的即时实现,又是即时的先前验证。电视节目的这种时间互动性不同于网络的空间互动性,但后者却增强了受众对于前者的互动需要。电视节目时间性互动的产生,来于互动现场的虚拟,以及这种虚拟在电视受众中的即时性实现。这里有产生时间性互动的三个条件,即对于互动的关注,对于互动的理解及对于互动的情感投入。这决定着电视时间性互动的设计及设计效果的营造,时间性互动是电视在网络时代获得生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网络时代;电视节目;时间性互动
相对于网络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强势媒体电视正面临困境。解除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即电视如何有效地与受众互动。这是因为网络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受众获得了巨大的传播参与自由,这种自由使受众不再是信息接受者,而且是信息参与者与构成者,他们因此获得了与信息发布端的互动身份。他们把这一身份带入电视接受,电视与受众的互动便成为电视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电视节目的互动
很多研究电视理论的学者认为,在现行的众多电视节目中,互动性的节目比率明显提高。由此便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电视节目运作的实践问题,即互动为何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才能求得更有成效的节目互动。
使电视节目互动成为当下电视节目重要特征的原因,还在于广大电视受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冲动。上世纪80年代,多数家庭没有电视,这时的电视节目不需要与受众互动,也没有畅通的互动渠道,它们主要是单向传播,受众对于电视节目是被动接受的。进入90年代,家庭电视拥有量迅速增长,受众群急剧扩大,电视节目对于收视率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这时,受众便由先前的沉默转为现时的参与,即是说,受众已形成强烈的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期待,他们在参与中认同节目,并在参与中使节目成为他所关注、所收视的节目。而网络时代,电视独强的传播优势迅速弱化,各种各样的网络传播形式宛如没有围墙的公园,网民可以在其中随意择径穿行,自由地选择他们乐于选择的方式参与其中,这便是网络传播的受众主体化,也便是更为活跃的信息互动空间的充分实现。电视传播如果不能满足受众强烈的互动要求,则难以续存。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即电视节目互动时代的来临。
二、电视节目的时间性互动
互动,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是节目现场互动,如《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这类节目,受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他们的一言一辞,一招一式都成为节目的有机构成部分。其实,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都在互动之中。如央视《新闻联播》,从接受学的角度说,任何新闻的播出都离不开受众的理解,有理解才有接受。而理解了也就参与了,就是把自己构入其中了。以信息的客观性著称的电视新闻节目尚是如此,其他向受众敞开的节目,吁请受众参与的节目,如访谈节目、娱乐节目、选秀节目等,自然更离不开受众的积极参与。与受众互动成为不同节目制作者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三、电视节目时间性互动的受动根据
受众参与互动,首先是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受众的参与热情是有條件的,即受众总是要感兴趣才能参与。于是,唤起受众的参与兴趣或参与冲动,便成为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首要问题。如《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其难点就是不在场的受众如何对现场形成关注,并积极而热情地参与进来。为此,节目制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找到了非现场受众关注并乐于参与的条件,即登场者是否能当场选中的悬念,正是这个悬念,使受众热情地关注自己不在场的现场,并把这一关注维持到谜底揭开。
电视节目的互动条件,除了受众的互动期待外,还有受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对节目中主要人物的关注,主持人在节目互动中起到的穿针引线作用等,这需要节目制作者从互动角度予以认真思考与解决。这里的关键便是唤起关注,通过对受众的施动与拉动,把受众带入互动场景。唤起关注,即使受众高度注意,投入到注意中来,这样他们才能随着注意而进入互动。施动与拉动,是就电视对受众的作用而言,即通过各种电视手段,如现场氛围制造手段、嘉宾激励手段、主持人煽情手段等,把受众带动起来,让他们成为动的热情投入者。
当下,电视节目总要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才能实现其传播效果,因此,除受众的现场参与外,更需要不在现场受众的理解参与、情感参与。受众的理解参与,即受众对节目内容的关心和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这是受众参与节目互动的具体形态。受众的情感参与,则在于节目本身的抒情性,在众多现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被表述并有序地推向高潮,这是因为受众观看节目时被唤起的情感,乃是他们参与节目的重要心理根据。汶川地震的播报,产生举国震动的效果,受众普遍参与,其情感根据便是受众对灾区及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同情,这是一种血肉同胞之情。节目组通过画面、主持人播报、现场采访,把这种关爱与同情之情铺陈到极致,同时与受众互动的效果也达到了极致。
电视节目的互动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不断求解,便是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与接受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贞贞.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2]文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广告的互动模式探究[J].中国电视,2015 (0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