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失败

2018-10-21段建珍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刘邦

段建珍

摘要:《鸿门宴》在项羽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成功和失败的转折点,作者栩栩如生地了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形象地显示了项羽由成功到失败的转折。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刘邦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40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于是就有了鸿门之宴。

鸿门宴在项羽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成功和失败的转折点。作者在《鸿门宴》中通过宴会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栩栩如生地了刻画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形象地显示了项羽由成功到失败的转折。

一、项羽的刚愎自用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高自大。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满足了他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在宴会上,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却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也未加深究。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思想不统一,又怎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宴会开始时,项羽处于主动的地位,可随着宴会的进行,由于他的粗疏轻信、刚愎自用,使他一步步变为被动,最后刘邦的逃走就注定了他以后的失败。

二、刘邦的机智权变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使他步步为营,终于走上光明的坦途。他是如何扭转乾坤、化不利为有利的呢?宴前,面对战情和张良的责问,刘邦连续两次发问“为之奈何”,足见他此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张良自述与项伯的交往中,刘邦捕捉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并充分运用了项伯的“讲信用”这一点,于是他极力逢迎、巴结,又是奉酒,又是约婚,又是申辩自己冤情,以借此打动项伯,减轻自己的危险度。结果也的确如他预想的那样。可见,刘邦是一个很会见缝插针且知人善任的人。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真可谓“字字是金”“句句掷地有声”。首先,开口闭口称项羽为“将军”,一来满足了项羽的自大心理,二来表示自己在对方面前的谦虚,三来麻痹了项羽与之为敌的神经。其次,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一句可谓意义深远,分明是在暗示项羽:“攻破秦国是你我两人的功劳,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要说不同,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你神气什么?”这哪里是在诚心道歉,分明是来邀功请赏的。可惜项羽没听出来。接下来的一句更精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此句更是话中有话了,分明是在提醒项羽:你还记得和怀王的约定吗?‘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别说我刘邦不称王,就是称王也是天经地义的,何来罪过?”另外,我可是“不自意”,我自己根本没想到能先入关,如果不是地利、人和,那只能是天意了,看老天都帮我了。至此本句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一表明自己是个谦谦君子,二明示项羽,我可真没心称王,否则不会等到今天,从而进一步打消了项羽的戒心。到此,刘邦天才的雄辩力可见一斑。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郗”更是将责任推向自己与对方以外的人,并且断言:“‘那可是小人,小人的话怎么可以听呢?将军您可不是那样的人,一定是小人蛊惑,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也不会恨你。”对此,项羽怎能再不信任刘邦呢?于是冲口而出机密。到这里,刘邦八面玲珑的口舌之工不得不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宴中,刘邦仍然感到不安全,于是借故离席,招出樊哙,本意是逃走,却装出不能违礼的样子,“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从而看樊哙怎么说。忠心耿耿的樊哙当然会竭尽所能替主子找借口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借坡下驴,顺理成章地留下张良,独自逃脱了。大家都知道,历史记载中的刘邦原本是一个很傲慢无礼的人,可“鸿门宴”上他精湛的表演不得不让我们相信:作为成功者,他有着所有成功者的共性-能屈能伸,能谋能断,能言善辩,同时还有着别人所没有的一面,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所以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由弱势起步,一步步走向帝王宝座,就是理所當然了。

参考文献:

[1] 《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鸿门宴项羽刘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项羽虞姬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鸿门宴”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