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策略初探

2018-10-21项慧亚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关键词:规则情境音乐

项慧亚

音乐融入到了幼儿园的各领域中,而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它不仅配有优美、活泼的旋律,还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但要使音乐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还应有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调动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美感。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教学上为了达成目标而目标,重讲授、轻参与,重结果、轻体验;2.游戏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淡漠,我行我素,导致活动无序。3.教学策略直白,存在命令、强制的现象,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如何操作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教学策略所追求的目标,又能够适用于创意戏剧中的课程与表演需求?我认为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有以下三点主要策略:

一、情感同构策略,引发参与兴趣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学内容本身都隐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挖掘、提炼、展示教材内在的情感内容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而情感同构就是指教师立足于幼儿学习经验还原的基础上,用原有经验唤醒、激发幼儿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运用时应注意要充分激发幼儿表达情感的愿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充分的感受体验,体会音乐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游戏、表演、故事讲述或音乐情境等。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充分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并大胆展开想像,并对音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如“老鹰捉小鸡”、“兔子和狼”这类音乐游戏,其中表示老鹰、小鸡、兔子、狼等的音乐非常形象,音乐对比强,使幼儿一听就能分辨。这类游戏教师往往创设相应的情境,如表演情境,结合表演让幼儿听音乐,并说说对音乐的感受(比如在音乐游戏《兔子和狼》中,老师创设了表演的情境,幼儿通过情境的理解就说出:第一段音乐是轻的,情绪是轻快活泼的,兔子在愉快得散步。第二段音乐是重的,狼来,情绪是紧张、害怕的,小动物们看到狼来了,吓得四处乱窜,迅速躲避。)因为有了表演的铺垫,就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中情绪、情感变化,幼儿就能更充分感知音乐,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共鸣。

(二)有效的情感沟通,理解音乐

当幼儿在情境的感染中熟悉音乐后,老师可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情感,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有机沟通,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形象。

如音乐游戏《玩具兵进行曲》,旋律雄壮而又活泼。教师可在组织幼儿多次倾听后,尝试让孩子们再多一点地投入情感,音乐响起时教师可和着音乐配上故事,孩子们表现出贼头贼脑的样子(玩具兵在主人入睡后出场)。后半段音乐:小主人此时睡得正香呢,玩具兵们有的……在这进教师用手指着一个孩子(引导孩子学做解放军),“有的……”又指着另一个孩子说(不同动作的展现)。随着音乐的不断进行,孩子们一个个地学起了玩具兵,他们投入的情感,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最后,音乐停了,孩子们则一个个地,摆着音乐结束时的动作一动也不动,像个真正的军人。正是这样的音乐游戏,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进行曲特有的雄壮、活泼的节奏,而且能把它表现得更加具有情趣,从而激发了孩子参与音乐游戏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对音乐感兴趣。

(三)大胆的艺术创造,表现音乐

让幼儿投入到音乐游戏角色中,运用音乐或非音乐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启发幼儿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音乐游戏《狮王进行曲》,让幼儿通过欣赏音乐,了解有关音乐的故事情节,从而在脑海中产生一定的感性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将这些感性材料,结合音乐的结构特点进行加工、改组,共同创编出:小动物吹号、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狮王吼叫等的游戏动作,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才得以顺利地发挥出来。

二、规则养成策略,促进有序开展

规则是指同一活动中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音乐游戏就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可是我们的现状是班额偏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开展音乐游戏时,孩子们情绪往往难以控制。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需要我们细化和思考:

(一)活动循序渐进,明确规则。我们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游戏,但往往就在幼儿动起来的时候,“不遵守规则”、“无规则”的现象比较多。而幼儿的特点是“幼儿听比做稳定;坐着做上肢动作比坐着做下肢运动稳定;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所以在音乐游戏教学设计中,不能急于让幼儿离开座位动起来,而应当循序渐进,给幼儿一个由坐到站、由静到动等过程。

(二)适宜教具使用,理解规则。在现今的音乐游戏中,教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更是通过教具来理解游戏规则、明确扮演角色、体现快速反应等。所以在游戏中我们会给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教具。

(三)参与制定规则,自主游戏。当孩子到中大班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很多时候幼儿在音乐游戏会有争议,当有些旧规则阻碍游戏的进行或觉得不够新鲜不够好玩时,可以让幼儿参与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来建构规则、完善规则,这样幼儿会更容易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三、有效暗示策略,调动学习热情

“润物于无声之间,授人与无形之中”是最高的教育境界,老师如何诠释这一理念?我们知道由于年龄的关系,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不容易把握,往往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让孩子们在 “无声无形“中感受着潜移默化的“美好”?这就可以运用一些暗示的方法,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到游戏情境中,以达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的目的。

(一)动作暗示,直观感知,

动作表演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暗示方式,通常我们可以用于适用于歌词较长,且内容容易混淆的游戏。而幼儿原有经验积累少,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表情暗示,帮助理解

幼儿原有经验积累少,对于音乐及非音乐的经验往往把握不到位,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而表情暗示在组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适用于角色个性丰满、具有表演性的游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充分发挥表情的暗示作用。

(三)语言暗示,引发共鸣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运用语言暗示在音乐游戏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扼要的表达;其次要暗示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乐于接受。语言暗示适用于规则性较强的游戏。

乐在其中,途在自我。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开展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在开展儿童创意课程中更加离不开音乐游戏。因为将音乐游戏的进行搬上戏剧舞台,孩子们就可以更加自然、轻松、随性地享受游戏的过程,而又能够完成舞台上的表演。因此,音乐游戏就成为儿童创意戏剧绝佳的表现方式之一。回归课堂,通过摸索实践,我们希望教师的每一个活动、每一次教学,不仅能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有效、灵活机智的运用并优化教学策略,更能善于巧妙地将教学策略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策略,将学习活动从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为幼儿的内部需要,才是真正做到了教学策略的有效使用,做到了有效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才能促使教师和幼儿在音乐游戏的“教”与“学”过程中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胡庆芳.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3

[3] 王秀萍.经验还原幼儿园音乐教育.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4

[4]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0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县滨海幼儿园)

猜你喜欢

规则情境音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音乐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