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家庭教育良策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18-10-21宋淑琴
宋淑琴
家庭教育是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家长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启蒙教师,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言谈举止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在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实际中,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年轻的父母们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我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也经常会和家长们共同探讨育儿良策。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存在着问题。因此,帮助家长们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家园同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经常会通过家长会、个别面谈、电话、飞信、家园联系卡等方式和家长们进行交流沟通,把自己在工作中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和家长们分享,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6岁的幼儿是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而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础。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置身于其中,能为孩子性格健康发展提供客观条件。而家庭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尤为重要,如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彼此的关心和爱护,都会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使孩子感到幸福、愉快、温暖、轻松、和谐,继而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一般就能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且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反之,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在生活、婚姻等方面的失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就容易导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
案例:小睿,一个聪颖可爱的男孩子,和教师感情很深,可有段时间感觉他总是闷闷不乐,经常坐在一边发呆,性格渐渐变得内向、沉默,和小睿妈妈交谈了几次,也没有什么结果。直到后来,发现孩子越发孤僻、胆小畏缩。于是,我有意多关注小睿,尽量多给予关心和爱护。我时不时会听到他说:“我爸爸要和妈妈离婚”“我妈妈不要我了”等诸如此类的话。为此,我专门找到小睿的父母再次了解情况,原来,小睿的父母的确在闹离婚,而且他们之间的很多次纷争都被小睿听到、看到。可想而知,这一切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于是,我尽自己所能,给小睿的父母分别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强调他们目前的这种状况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不安全感、自卑、脆弱、逆反等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希望他们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解决问题,不要让孩子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破裂的牺牲品,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健康成长。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手段。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榜样、做好示范。
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主要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幼儿平时很善于模仿,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教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长在接孩子时发生了冲突,不管孩子是否在场,吵得脸红脖子粗;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乱丢垃圾,过马路要走人行道或人行天桥,自己有时却完全忘记了这些。很显然,家长如果自己做不到身教,再多的言传都是空话,教师也是如此。我们在幼儿园里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先做到:物品轻拿轻放、讲文明语言、上下楼梯慢慢走、进餐时保持安静等等,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更多通过日常行为这种长期的“无声话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当然,家长和教师也免不了会说错话、做错事。当大人有了过失,应当勇于承认,当面向孩子分清是非,知错就改,不仅可以挽回不良影响,也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案例一:小宇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经常和班上的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我们采用了各种教育方式对他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有天,小宇妈妈来接孩子时,正好碰上一位家长拉着孩子找教师说,孩子被小宇“欺负”了。小宇妈妈二话不说,拉过小宇并踢了他两脚边说:“看你以后还敢打人吗!”可想而知,如果小宇妈妈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小宇打人的事还会屡屡发生。
案例二:孩子在客厅翻着故事书,妈妈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爸爸则玩着电脑游戏,热闹的电视节目把孩子从无声的故事书中吸引了过去。“小孩子看什么电视,看你的书去!”妈妈扭头训斥着孩子。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看书、学习习惯,因此,父母总是在督促着孩子看書,却忽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电视的声音让孩子无法专心阅读,正在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看书时遇到的问题表现出的不耐烦会打击孩子看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看书习惯的父母们,也要把书拿起来和孩子一起看。
说服教育,谆谆善诱
孩子年龄小,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差。但也正因为年龄小、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所以家长们可以通过讲解、谈话等向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但在说服中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讲解道理时不能抽象地说教,要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见到或听到的事例进行说服,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还可以用故事、动画的形式,寓教育于趣味中。
当家长向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伴随良好的气氛,家长要放下架子,采用亲切、真诚、平等、民主的态度,教育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是孩子正好需要解决和认识的问题。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切记不可强制灌输,要有启发性,还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
案例: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子,在一起特别喜欢“打、闹、疯”,在活动室和上下楼梯也不例外,这样就存在了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天天都在为这些事提醒孩子,但有的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有次,子豪做完操后在楼梯上和小朋友“疯打”时,额头不小心碰到了楼梯扶手上,一会儿就起了个大包。回到教室后,我专门组织了一次活动,请孩子们通过子豪这件事讨论:“老师为什么要求在上下楼梯时、在教室里不能打闹,要慢慢走?如果不按要求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子豪今天为什么会撞到头?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以后要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注意安全。”通过这件事情,孩子们自觉了很多。
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一些家长认为只有严厉管教,才能教育好孩子,在孩子犯错时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甚至给予惩罚,这种不姑息、不袒护的态度是正确的,但只是一味地批评惩罚,教育效果并不一定好。古人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也就是说,数落孩子十个过错,其作用不如表扬、奖励孩子一个长处。
表扬鼓励孩子,是对孩子好做法、好行为的积极肯定,通过表扬鼓励,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巩固、发展其优点、长处,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這个做法对每个孩子都是适用的,包括对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但家长如何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要实事求是,给予恰当表扬
要依据孩子良好表现的实际程度来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能空泛、笼统地夸赞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能干!”这样,不仅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大、自负,并且可能满足现状,降低要求。因此,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声音比较小,说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教师要说:“你今天能举手回答问题,真勇敢!”家长也是如此,当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齐了,可以对他说:“你今天把玩具收拾得这么整齐,真不错!”
表扬鼓励要及时
孩子有了好的行为或明显的进步,家长发现后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否则,当时间长了以后,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淡忘,家长再去表扬孩子,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得到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做个“有心人”,随时观察、掌握孩子的情况。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如零食、玩具。有的父母认为,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能让孩子下次的行为习惯表现得更好。其实,这些想法是片面的。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奖励上,与家长所希望的背道而驰。一般来说,孩子们想得的精神奖励更甚于物质奖励,所以,家长应当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对于上幼儿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神奖励的方式各种各样,如拥抱、亲吻、抚摸、鼓掌、微笑、语言的夸奖等都可起着显著的作用。并且,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一些活动作为奖励,如去公园、看电影等。还可以给孩子买玩具、文具、书籍、食品等作为物质奖励。
结语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选择得好、运用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多关注孩子言行,了解其心理,不断摸索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