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被忽视的“优逝”
2018-10-21
2017年末,家住湖南长沙天心区的老曾因肺心病去世,之前饱受疾病的折磨。从2017年7月开始,老曾病情恶化,儿子赶紧将父亲送到大医院。经过几天的住院观察,医生认为老曾没有继续住院治疗的必要,建议将他接回家里照顾,并准备后事。此时老曾已不能下床走动。回家后,在床上躺了近3个月,直到去世。
“父亲去世时,背上生了褥疮,皮肉腐烂,都能见到骨头了。”小曾自责地说,自己忙于工作,没能将父亲照顾好。“以前,父亲躺着都能自己翻身,那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注意到他已经不能翻身了。父亲去世前一个月一直喊疼。我检查他的身体时才发现褥疮已经非常严重,但又不敢移动他,害怕恶化。父亲生前最后一个月是在剧痛中度过的。”小曾说。
“当时并不知道还有临终关怀。”小曾表示,“如果医院主动提供临终关怀病房,我也不会将父亲接回家里照顾,父亲可能就不会在临终时遭受那么大的痛苦。”
医学界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癌症晚期患者都有疼痛癥状,有些患者会痛不欲生,甚至有自杀行为。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认为,“这些患者需要临终关怀,我们应通过止痛、护理等手段尽量减少肉体上的疼痛,让他们感觉舒服、安稳一些,从而走得更从容、更有尊严。过去我们只讲优生优育,忽视了‘优逝,现在人们对‘优逝有了更高的需求。”然而,由于医院普遍缺乏临终关怀服务,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痛苦。
从成本收益看,做临终关怀没经济收益,公立医院普遍缺乏动力。对此,刘端祺认为,大医院做临终关怀必须得到国家政策扶持。他建议政府对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按照病床数量进行补贴,同时医保应将临终关怀的药物和服务项目纳入报销范围。
此外,专家指出,政府应鼓励更多社会资本举办临终关怀医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临终关怀服务。政府可对其免税或者降低税率,同时按照实际床位数进行补贴。(综合《人民日报》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