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8-10-21向慧
向慧
多年以来,应用题在学生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题生动有趣、题材丰富,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往往不能随着题目意思的变化而转换思维,同时也容易被情节转移注意力,思维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本文將针对目前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提出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
呈现结构相对固定
根据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低年级数学教材呈现一般以图片或表格为主,虽然应用题在形式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呈现模式相对固定,即条件与问题一一对应,不存在多余或者缺少,但这样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我看来,这不仅失去了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兴趣。
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在小学数学中,出题者为了突出应用题的重要地位,倾向于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作为题材,这样可能导致学生读不懂题目,思维训练与提升也无从谈起。考试结束后,学生抱怨:应用题真难。因为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我不禁质疑:这样的题目有意义吗?数学应用题的初衷难道从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转移到文字游戏中去了吗?
教学“模式化”现象严重
目前全国存在着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中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内容以及编排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教师往往以书本作为参考,在把握应用题知识本质基础上展开教学,但是许多课外辅导用书往往会把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应用题模式化,然后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虽然学生再次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很快地写出解题过程,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及本质。这样模式化的应用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数学学科丧失了其原有的灵动性。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从简到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思考的审题习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明白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根据题意,排除干扰项,寻找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数学条件。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杨树有5棵,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学生在审题时,首先需要明确题目中已知的数学条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其中谁是单位“1”,然后再进一步思考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层层递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多角度思考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审题结束后,应通过自我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以此形成自己的数学的理解。在低年级的应用题中,比多比少、比大比小这类题目很常见。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拍手游戏:“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拍手游戏,请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拍的。”教师有节奏地拍了2下,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拍掌3下,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老师拍了2下,你们拍了3下,谁拍的次数多?多几下呢?”学生回答:“我们比老师拍的多,多拍了1下。”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多” 和 “少”的概念。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中主张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即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应生活化,呈现形式应多样。在我看来,选择的素材应是孩子熟知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物,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价值,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应用到课堂上来。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换钱的情境:星期天乐乐和妈妈带了20元去超市买水果,他们买苹果花了8元,买香蕉花了9元5角,他们带的钱够不够?还剩多少钱呢?这样一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元角分之间的单位换算以及数之间的大小比较与运算。通过这样实际的买东西情境,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
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得到了良好落实。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深知:数学教学无止境,应用题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积累,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