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8~2018,教育改革春暖花开

2018-10-21余娅

科教新报 2018年50期
关键词:汨罗湖南改革

余娅

改革开放以来的湖南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史。40年的湖南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论创新,兴于制度变革:1979年,湖南形成了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齐抓的“桃江经验”;1996年,汨罗素质教育典型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1997年,怀化炉亭坳中学走出了農村初中发展的新路径。21世纪以来,湖南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举措领跑全国,再一次擦亮了湖南教育的闪亮名片。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一页一页翻开这本奋进巨著。

1979年·桃江县

“三教”一起抓,重教成风气

1979年末,时任湖南省教育局副局长孙景华在桃江县调研,发现桃江非常重视教育,形成了全党办农业、全党办教育的局面。特别是时任桃江县委书记伍启瑶总是把教育摆在“看得见、喊得应、抓得住”的位置上。区、社、大队党组织负责人对教育也很重视,谈起教育来如同讲农业生产一样,一清二楚,头头是道,令人感慨万千。桃江县将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三教”一起抓,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给予一定支持的同时,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校都是好房子、新房子,因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桃江教育办出了风采。

1979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以〔1979〕82号文件向全国批转了《桃江县发展教育的情况报告》,11月20日,教育部和湖南省委联合召开了“教育工作桃江现场经验交流会”。

1987年·郴县

发展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

1987年前后,郴县探索用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通过“抓好一个基础,狠抓三项改革”来发展教育。“抓好一个基础”,即办好小学和初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三项改革”,即把办好教育的责任压到各级政府肩上,由政府统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把职业教育的重点转到主要培养农户主的目标上来,拓宽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农科教相结合,以见效快的实用技术为龙头,提高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郴县经验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1989年,国家教委和省委、省政府先后以郴县为现场,召开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学习郴县教育经验的决定。

1996年·汨罗市

素质教育春雷响彻全国

上世纪80年代初,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部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颁布了《关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若干问题的规定》。

1983年,汨罗市教育局开始区域性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在汨罗,以坚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学校超负荷班额、控制学生留级辍学的“三控制”为突破口,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恢复教育的正常秩序。

在此基础上,汨罗市的素质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农村各类教育,面向全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知识能力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着力转变教育思想,推行教育改革。1983年秋季,汨罗市清退了中学阶段所有复读生,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大环境下,汨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教育“立交桥”。一系列改革后,汨罗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汨罗视察,并强调:“汨罗的经验非常可贵,特别是坚持了12年。如果一年两年,我们还不敢评论,经过12年的曲折创造了这个经验,是很可信的,特别宝贵。不仅是湖南,全国都应该学习汨罗经验,研究逐步推广的方法。”此后,汨罗经验大放异彩,素质教育的春雷响彻全国。一股考察学习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短短四五个月里,全国各地到汨罗参观学习的人数超过2万。

1993年·长沙县、邵东县

“普九”、扫盲一起抓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我省的长沙县、邵东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按政策要求保证教育投入;坚持标准,不仅抓好小学、初中,而且抓好幼教、特教;不仅抓好改善办学条件,而且抓好管理上质量;与此同时,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

长沙县坚持“普九”、扫盲一起抓,劳动者素质愈高,吸收科技的能力就愈强,工农业发展的后劲就愈大,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长沙县国民经济以每年14%的速度迅猛崛起。1993年5月6日,湖南省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在邵东县隆重召开,会议期间,邵东县、长沙县成为参观现场,两地“普九”成果受到高度关注。

1997年·怀化市炉亭坳

“农村初中就该这样办”

农村初中应该怎么办?怀化市炉亭坳中学苦苦探索了十余个年头,在夯实“普九”基础的同时,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有全面素质又有一技之长,走出了农村学校人才培养的“炉亭坳路径”。

怀化市炉亭坳乡位于峰峦叠嶂的雪峰山下,这里,除了山还是山,“靠山吃山”是世世代代流传的生存法则。但在这里,新一代的农民正在崛起——炉亭坳中学实行“双证制”,每个学生除了拿到普通初中毕业证书即“红色证书”之外,还必须拥有劳动技术教育结业证书即“绿色证书”,才算毕业走出校门。为此,炉亭坳中学从课堂改革突破,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在开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好劳技课,同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地、适当地渗透农业生产实用知识。通过3年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果树和药材培植技术,毕业回乡后能搞山地开发,同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这样,学生进得来了,留得住了,学得好了。

炉亭坳中学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按需办学,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炉亭坳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聪明才智,使“荒坡变成花果山”,“穷乡走上富裕路”。苦尽甘来的山里人,脱贫不忘教育,纷纷为学校请功。

1997年·长沙市

改革城市教育适应经济转型

上世纪90年代,省会长沙用十年时间,进行了一场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长沙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探索前进。既认真把握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又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注意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不照搬照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始終把“统筹”作为强有力的推动手段,实行综合配套,整体推进。长沙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最集中、最突出的经验在于适应经济转型,强化政府统筹。

1997年10月,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推介长沙经验。

2006年·沅陵县

低龄留守儿童走进寄宿制学校

沅陵县是湖南面积最大的山区县、全国最大的移民县、国家级贫困县,“普九”工作中,沅陵县621个村建有610所村小和教学点,学校分散,生源减少,有的村小学生由最多的60多名学生降低到1名学生。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沅陵县循序渐进撤除村小,将乡中心学校改建为寄宿制学校。2005年2月,沅陵县太常乡低龄寄宿制学校顺利开学,19所村小的270多名低年级学生走进新学校,开始了他们人生中崭新的一页。到2006年底,沅陵县的288所村小和教学点成了历史,这些学校的2470名低年级学生,全部被集中到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有人管,洗衣服、吃饭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夜里睡觉还有人守,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有盼头。

沅陵县在当时农村形势和教育形势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的情况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路子,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着较大意义。200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列为当年为老百姓办的8件实事之一。

2007年·益阳市

职业教育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益阳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长期的深入实践和艰难的爬坡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创造了不少有益阳特色的成功经验。2003年起,益阳市委、市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国基职业教育基地;精心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研究市场,面向市场办学;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教师,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教师;通过实训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了解企业需求,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调整育人方向,打造了灵活高效的就业通道。

集中发力,综合施策,使得益阳各职业中专、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毕业就是人才,上岗就能工作,职校学生供不应求。

2007年·邵阳市

民办教育风生水起

截至2007年,邵阳市拥有1016所民办学校,20.5万名在校学生,邵阳市民办教育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形成了喜人的“邵阳现象”。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把民办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招商引资的重要议题。确保引资的政策到位,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把好方向,规范发展,确保民办教育朝着规范化的道路前进。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为民办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008年1月,湖南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在邵阳召开,总结了邵阳经验并对邵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彰。邵阳经验在全省推广,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成为共识。

2012年·常德市

校园文化显特色

常德市1100多所中小学同步推进,全面进行学校文化的升级换代,全面促进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呈现风生水起之势。该市对各学校提出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建设要求,同时开展“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四个校园一起创活动。通过近2年的探索和实践,常德市各类学校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育人理念有了新的发展。芷兰实验学校大力挖掘屈原文化、倡导君子之风,其养成教育在全省小有名气;北正街小学主推“快乐教育”,东升小学培养“谦谦君子、阳光少年”,都成为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个缩影。良好的教育氛围,使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列。

2012年5月,《人民教育》用2万余字的篇幅刊发了长篇通讯《看常德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图》,向全国隆重推介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一时间,学校文化建设“北学邯郸,南学常德”成为教育人的口头禅。

2018年·湖南

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

湖南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明显。“企业参与县域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华容县实施“企业参与县域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改革试点并取得初步成功,不仅缓解了政府投入的短期资金压力,也为解决“因技术及设备更新换代快导致信息化过于烧钱”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成为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的新名片。以“1+N”或“N+N”的形式,将优质学校与乡镇中心校、教学点组成一体化的网络联合学校群,实现网络主校与网络分校课堂教学过程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目前全省组建中小学网络联校1000余所,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部分学校开不齐课程等问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建成的“职教新干线”已建教育机构平台309个,师生个人空间110余万个,“空间教学”变革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强化省级统筹、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项目获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特别奖,并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民生示范工程”。2018年,为探索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教育部又立项批准湖南建设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2016年·湖南

为乡村教师谋福利

为解决农村师资补充困难的问题,湖南先后实施了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人才津贴等举措,成效明显。

湖南的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全国最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解决农村师资补充困难的问题,2006年,湖南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已初步建立了与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招生培养学校已达26所,年招生规模已达11000人,湖南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2013年起,对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村教师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并于2016年将这项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县。2015年起,为乡村教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

我省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2014年,全国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经验全国推广。2016年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猜你喜欢

汨罗湖南改革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吊屈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湖南童谣
在湖南
unit 15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