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整体形态的生态社区

2018-10-21王海涛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6期

王海涛

摘 要:本文以青岛市“园丁小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用城市设计手法(地块的整合、功能混合及多样性公共空间、城市界面的延续)来整合居住区与周边环境,营造一个整体形态的生态社区的方法。

关键词:整体形态;生态社区;城市设计手法

1 引言

生态社区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人类社会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1]。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环境、因地制宜、形成特色,这是规划师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要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域文化、传统风貌等自然人文环境,还应将这些自然人文环境作为规划设计的要素,组织到规划设计方案的结构、布局及造型中,构筑一个人工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富有整体形态的、宜居的生态社区。

2 项目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青岛市中心地段,西临城市中干路,北临北环路,基地由规划路划分为东西两块,基地地形较为平坦,用并被城市规划道路所包围,建设总用地约131亩。

3 规划理念

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形成基地的合理布局。在注重理性分析及注重资源配置的同时,强调独特性及具体三维形态的塑造。我们在感知青岛的基础上,站在城市设计的高度,把该项目的设计目标定位:以“水——院”相生、“庭——园”结合的手法,创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绿色生态住区;让城市融入社区生活,让社区生活融入城市,打破与城市肌理隔绝的居住模式,增加其人气和活力;建立一个具有有机形态的生态新城区。

4 城市设计手法

为了使该项目成为青岛市的新地景,同时自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社区,我们在方案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来整合规划地块与周边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整体形态的生态住区。

4.1 地块的整合

由于城市规划道路(月北路)从基地中间穿越,基地被分割成东西两个地块,因此规划布局的首要出发点就是对地块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社区。本方案通过纵横两条轴线,构成社区的主骨架,东西向为生态景观轴,南北向为城市轴,纵横两条轴线在地块中心交汇,形成入口广场,以此强调社区的人文环境和精神场所。 东西生态轴上布置中心广场、会所等不同主题的连续节点,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格局。另外,住区的路网结构及其整体的空间形态,通过中心节点构成了形神兼备的“中国结”主题,成为社区精神的标志(图1)。

图1 总平面图

4.2 城市界面的延续

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生态环境的格局,由于基地东边有规划中的城市绿地广场,景观较好,所以在规划设计中把东地块设计为开放型空间,并与住区内的休閑公园融为一体,完成了由住区公园向城市广场的自然过渡。另外,建筑高度的控制基于寻甸北城新区规划的整体结构,高低错落布置,层次丰富,形成多变的城市轮廓线。

5 规划方案分析

5.1 基于环境的结构规划

规划从用地布局结构入手,根据用地的环境特色,以造就居住环境所需要的空间为起点,结合人流的出行方向,组织居民出行、商业服务、休闲健身等功能用地。为了使居民能尽可能多的欣赏到基地东侧城市广场的景观,住宅大面朝向城市广场,并能将城市景观引入社区内,丰富社区的景观层次。在设计中,我们把沿街底层作为商业,品质较高的联排别墅布置在临近中心景观的区域,既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城市轮廓线,又使之自成体系且不完全脱离。另外,在项目中除了常规的沿路商业,还引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把两个地块之间的中心地带设计为一个公共的商业中心,提供两个小区住户之间交流的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并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

5.2 与自然融合的环境设计

景观规划改变了通常采用的分级集中布置绿地的做法,遵循控制绿地总量、营造丰富景观、方便居民使

用的原则,以水系为骨架,将一些块状的广场和公园变为沿河布置宽度不等的带状公共绿地,并通过其沿河带状绿地向每个居住组团延伸,形成水体与绿化交融的网状绿地系统。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可以体现用地的自然条件,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使公共绿地在居住区内分布均匀,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增加住宅的均好性。

5.3 人车适当分流的交通组织

适当的人车分流是本规划交通组织的主要特点,由自由曲线构成的环状居住区级道路可以较合理地划分住宅组团,达到居住区内交通通而不畅的效果。人车适度分流,主干路人车混行,到达组团后人车分流,从而保证了社区既有良好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同时又保证了居民的安全。具有强烈导向性的高品质的步行区域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步行系统,入口广场及滨水漫步道与河道及沿河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思想,为居民提供了连续和富于变化的休闲散步路径。

6 结语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包括各学科为实现人类聚居的目标和共同需要而共同进行的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建设,是使人与环境的各个方面取得平衡的建设[1],其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生态、和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从形态规划向生态规划,从物质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直接反映,更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住居环境的根本要求。该项目正是基于上述观点,对新的生活模式的追求,努力达到“理想的回归”,创造出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最大限度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希.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策研究[J].建筑科学,2008(7):133.

[2]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1):35~41.

[3] 宋春华.观念、技术、政策——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