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
2018-10-21宋秀颖
宋秀颖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处于不断转变的过程当中,而随着居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获得了积极的改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列入城市的整体基础规划。市政排水设施施工的顺利推进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绿色环保的重要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市政排水工程的施工不仅与市民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还与绿色环保城市的推进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之下,做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性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应用;研究与分析
1 引言
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过程中,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用水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众所周知,水是人们生活生产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所以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节能节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的进步,给排水设施也日渐先进,在城市用水的总量中,建筑用水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时,要進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节水问题。
2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的重要意义
2.1 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怎样降低能源浪费,做好水资源节约工作成为了更多人员关注的话题。只有更加有效地开展节能节水,才可以更好地减少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作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重要设施,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使用量需求比较多因此,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环境的良好发展。
2.2 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现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也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水资源比较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能源节约和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有效应用节能节水技术非常重要,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建筑给排水是建筑行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矿产资源、风力能源以及水资源都被人类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其中水资源是所有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水资源被有效的开发利用之后便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不仅是困惑限制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其在世界各个国家均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建筑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都需要用到水资源,无疑对水资源的浪费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在建筑行业大力推广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实践刻不容缓。
3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热水系统的浪费
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建筑的给排水工程中,利用的热水系统一般都是冷热水同时供应的供水形式。这种供水形式的主要原理就是在进行热水的使用过程中,将排水管道中的冷水排放干净才能够将热水释放出来。在进行冷水的使用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讲排水管中的热水放掉之后才能够将冷水释放出来。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运用这种形式的给排水供应系统就会使得大量的水资源造成浪费。但是,在实际中这种系统被学校和工厂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因为冷水与热水之间有一定的温差,在进行使用中水管道中就会在无形中增加水温间转换所用的时间,这也是热水资源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
3.2 建筑给排水设计不合理
根据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条例的相关规定,在建筑给排水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给排水系统进行竖向分区之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水压问题,其中尤其是在卫生间的给排水系统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大量对实际施工现场以及实际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卫生间的实际出水流量是额定流量的4倍-5倍,不仅造成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水压过高以及渗漏漏水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易产生水击、噪声和振动,致使管件损坏、破裂。
3.3 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中的用水量不仅比普通民用性质的用水量大,同时也存在用水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分布较为分散,在进行节能节水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其次对于广大用水户来说,绝大多数的用水户来说缺乏对节能节水的认识,及时有过相关了解却没有高度重视起来,经常采取相对较为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认为水资源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节水部门缺乏强有力的节水知识的宣传,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未能与实际想结合,节水效果不够明显。
4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应用中的对策分析
4.1 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用水的加热问题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建筑给排水则可以通过提升水资源整体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提升水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太阳能的利用可以解决居民非常用水当中的热水用水问题,而且由于太阳能本身是清洁能源对于节能减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本身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太阳能本身清洁、可再生,因此大力的进行太阳能的推广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太阳能的使用,既能够为居民生活进行热水的制备同时还满足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4.2 节能节水设备的合理选择
在社会的发展中,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完善,高层建筑是现阶段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的满足高层的供水问题,就要对高层的用水系统进行二次加压处理。一般情况下,高层供水加压主要的方法就是将市政进水引人至地下水箱中,根据变频加压设备来提高压力实现供水。这种方式与加压泵相对比而言能够实现节约的目的,但是会使得市政水头出现损失。所以,要想更好的实现节约的问题,高层建筑供水系统就要选择无负压管网自动增压给水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实现与市政水管网直接连接,不需要其它的辅助装置。既能充分的利用市政水管网的供水压力,也能够实现在供水期间的能源的节约。
4.3 利用中水回收技术
中水回收是一种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重要的手段。当前,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局势不容乐观,许多城市开展逐渐推广和使用中水回收技术。中水回收主要就是对于生产和生活的污水进行无公害加工,将其处理为符合相关标准的中水,然后利用其进行城市绿化和设备清洗等。这样可以很好减少污水处理的成本,还能够节约大量的生活用水。通过对于雨水进行回收和利用,可以切实提高水资源的而利用效率。所以,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应该注重合理使用中水回收,保证节能节水的应用。
4.4 推广节水型卫生洁具
进行节水型卫生洁具的推广也是建筑给排水节能实现的一个要点,卫生器具以及配水器是整个建筑给排水节能实现过程当中的重要工具,通过相关设施的配合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建筑的节水。在建筑當中进行给排水节能技术的应用,必须合理的进行节水型卫生器具的运用。首先,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对于节水卫生器具进行正确的选择。目前,进行节水型卫生器具选择的方式主要包括:对于室内的沐浴水嘴、厨房以及盥洗盆,尽量的选择充气型的水嘴,降低供水的压力来达到节水的目的;选取马桶蓄水量相对较少的马桶,从而通过降低马桶冲水量的方式来最终达到节水的目的;在公共卫生间当中进行延时水龙头以及红外水龙头来最终达到节水的目的。
4.5 消防系统
在利用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对于建筑给排水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更好的确保节能技术能够在建筑给排水当中得到良好的应用。由于消防系统的建设是整个建筑给排水技能技术当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能更好的减少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建筑小区当中的消防蓄水池采取与泳池以及水景供用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加压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够降低工程总体的成本对于工程的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6 应用变频调控技术
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中,生活用水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夏季用水量会比冬季高,早上和晚上用水量会比较大。因此,在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变频技术,可以对于水压进行有效的调节,保证用水和供水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这样可以很好地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一般来说,在实践中应用变频调控技术,可以节约大约20%的能源。这样就可以确保节能节水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4.7 建立完善合理的节能节水政策,增强节水意识
众所周知,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用水,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不仅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目前各相关政府以及相关节水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并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节能节水政策以及收费制度,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将节能节水的概念贯彻于每个公民的实际用水过程中,并使节能节水的概念根深蒂固与每一位公民的心中。另外相关部门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公民能够科学合理的用水,采取较为合理的供水方式,既要保障公民的日常用水,又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等相关节水政策。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今处于水资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的当下,节水意识在现代社会也随之不断加深,国家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注重使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创造更良好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整个建筑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通过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这一种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蔺晓,李佳林,翟桂丽.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实践[J].绿色环保建材,2017(5):109+1002~1003.
[2] 谢志明.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探讨[J].2016(34):47~48.
[3] 李佳佳.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分析[J].2016.
[4] 王晓磊.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J].2014(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