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北油田切6区E31油藏岩石物理相研究

2018-10-21安晓芳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8年6期

安晓芳

摘 要:针对昆北油田勘探目标和测井需求,在前期消化资料和预研究基础上,明确勘探中测井油藏评价遇到的主要问题,即构造油藏重点为过渡带和油水界面的落实、岩性油藏重点为储层下限和油层分布规律认识;深入分析测井响应及“四性”关系特征,充分利用油藏地质、试油、取芯等信息资料,进行储层分类、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进行泥浆侵入研究提高饱和度计算精度,制定各区块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关键词:四性关系;试油;取芯;储层分类昆北油田

1 地质概况

昆北油田位于盆地南缘昆仑山前,东西长约120km,宽约10~30km,面积约2000km2,昆北油区可分为三块,切6区E31油藏位于平面西区的北倾斜坡背景上由反冲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切6井区分两套开发层系:上部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为第一套层系,路乐河组(E1+2)为第二套层系。切6区E31油藏埋深1671.8-1843.2m,油藏中部海拔1460m,单油层厚度在1.2m~25m,平均单层厚度为4.9m。纵向上共有13个含油小层,Ⅰ-12为主力小层。切6区E31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及少量的长石砂岩,岩性较细,主要为细砂岩、极细砂岩。岩石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6.1%,渗透率平均为27mD。

2 岩石物理研究

2.1 岩性基本特征

岩心分析及薄片资料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块E31油藏岩性剖面为砂泥岩,储层岩性以细砂岩、细粉砂岩为主;储层泥质含量低(321个样品),一般低于6%,平均为3.8%。碎屑矿物成份以陆源石英和长石为主,岩屑成分主要为浅变质岩和碳酸盐岩碎屑。杂基和胶结物含量总体上较低。

2.2 物性基本特征

切6区块E31油藏储层孔隙度变化范围6-22%,峰值集中在12-18%,平均为14.5%;渗透率变化范围0.01-230.0mD。峰值集中在10-100mD,平均为30.3mD;储层孔渗关系较好。

2.2.1 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

切6区块E31油藏不同岩性平均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布直方图。根据物性分析及岩心描述资料:中粗砂岩、中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物性最好,粉砂岩以上颗粒粗细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粉砂岩物性要差于粗颗粒储层的物性;胶结物含量影响储层物性,胶结物含量越高储层物性越差;结合岩性特征研究,E31油藏储层主要以物性好的中细砂岩、细砂岩为主。

2.2.2 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特征

Ⅲ-4小层,1710.9-1735.1m井段,岩性为中细砂岩、细砂岩,含油级别分别主要为含油、油浸级别,平均有效孔隙度为16.8%,平均空气渗透率为47mD。其电性特征为双侧向高值,且有幅度差,感应电阻率8.0-20.0Ω·m,自然电位明显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部分井段中高值是受岩屑中变质岩含量的影响,不是泥质含量影响),声波时差251us/m,补偿密度2.436g/cm3,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73.5%,解释为油层。常规试油,日产油36.03m3,不产水。由此可见该区“四性”关系有一致的变化规律。

2.3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与储层分类

2.3.1 储层孔隙类型

切6区E31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大于85%,另有少量溶孔、粒內缝。孔隙结构属于中细孔中细喉型。颗粒分选性中好为主,磨圆度次棱。接触方式以线为主,胶结类型主要为接触和压嵌。

2.3.2 孔渗特征与储层分类

结合产能、压汞资料分析,根据储层孔渗特征,将储层分为四类:Ⅰ类储层以中砂岩、中粗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为主,孔隙度>15%,k>25mD,自然高产(大于15t);Ⅱ类储层以中砂岩、中粗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为主,细砂岩含量增多,孔隙度12~15%,k:2.5~25mD,自然工业产能;Ⅲ类储层以细砂岩为主,孔隙度8~12%,k:0.5~2.5mD,自然低产,压裂后可达工业产能;Ⅳ类储层以粉砂岩为主,孔隙度<8%,k<0.5mD,一般试油为干层。

2.3.3 毛管压力资料储层综合分类

根据岩性、储层宏观物性及微观毛管壓力特征,结合产能,将储层分为四类。

2.3.4 常规测井孔隙结构分类

在孔渗特征分类、毛管压力曲线分类的基础上,对测井曲线进行分析,总结反映孔隙结构特征敏感曲线进行孔隙结构定性分类,结果如表2-2所示。交会图技术是测井评价中最有效的油气层定性-半定量识别技术之一。它利用测井原始信息或计算信息两两组合而形成交会图,根据交会图中数据点的分布规律来进行油、水层判别。根据试油试采资料,建立切6井区E13油藏常规油水识别图版和基于泥浆侵入特征的识别图版(19口井120层,其中试油17层)。

3 结论

①明确了切6区E31油藏(构造和构造-岩性油藏)测井响应的控制因素,建立不同层位的油层测井识别图版与基于油藏模式和控制因素的针对性测井识别方法和解释标准;②开展了基于岩石物理研究基础的“岩心刻度”测井精细解释:a.储层参数建模;b.储层分类;c.不同储层岩电参数确定,d.泥浆侵入对电测井的影响规律与校正方法;建立了不同油藏模式下精细的含油饱和度评价方法与流程。

参考文献:

[1]王建,梁文川,龚鑑铭,等.坪北油田延长组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