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优化棚户区改造贷款业务的思考
2018-10-21林爱华
摘要: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是中央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各地推进棚改,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本文简述了当前我国棚改政策性银行贷款的相关政策背景及情况,针对优化政策性银行棚改贷款业务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举措。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棚户区;改造;贷款业务
1、政策性银行棚户区改造贷款业务综述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棚户区问题,视之为中国城市社会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早在2004年还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就极力推动辽宁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改造运动。[1]棚改是扩大内需、普惠民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5年,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棚改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解决发展中国家贫民区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参与性的贫民区改善计划……政府在大规模地采取行动来推动发展、改善贫民区的同时,必须要维持财政及坚持质量标准。”[2]加快棚改不仅要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完善创新,更需要在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当前,多地探索通过对接商业银行等取得了部分建设资金,但由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高、使用期较短,与棚改大规模融资需求不匹配,棚改亟需大体量、低成本、长周期的融资。为破解此难题,我国出台文件,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棚改政策性融资的基础上,新增了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棚改政策性融资,形成两轮并驱、携手棚改的新局面。政策性银行为支持棚改做了大量工作,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基层和棚改建设主体亟盼政策性银行进一步优化贷款业务,为深入推进棚改驻入强劲动力。
2、政策性银行优化棚改融资服务的建议
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在推进棚改融资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需要政策性银行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在完善管理上做文章,进一步提高棚改贷款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助力全国棚改的生动局面。
2.1优化服务流程。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并将好的做法以制度化、模块化的形式固化。一是探索固化并行审核制。目前一些政策性银行实行开户行受理,省分行审批二级审核制。如果开户行是县级支行,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需要先报到市级分行审批。为了提高效率,建议实行开户行与市级分行并行审核制,压缩在市级分行审核停留时间。二是探索“绿色通道”机制。对信誉优良的长期合作客户,可将省分行审批权限逐步提高,或探索总行授权省分行审议审核制度,由省分行审议审核,相关审核资料报总行备案。
2.2 优化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依托制度建设提高运作效率。一是探索建立申报审核材料“一口清”、“一纸清”制度,减少材料准备时间。二是探索建立限时办结制度,对申报审核材料齐全的,实行限时反馈、限日办结,倒逼运行效率提升。三是探索建立信息化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探索网上申报、无纸化办公、云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让信息数据多跑路、服务对象少跑腿。
2.3 优化担保方式。目前,政策性银行棚改贷款项目往往要求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抵押担保和保证担保相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土地等抵押物發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如抵押物发生变化,就涉及大量的变更及审批工作,建议适时取消抵押担保的要求。
2.4 优化沟通机制。一是送服务上门。建议进一步发挥好基层网络作用,组织精兵强将深入一线,服务上门,与客户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让服务永远在身边。二是送服务上线。依托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在线软件、多方视频会议系统等实现多方即时沟通,通过充分沟通,优化服务质量,让服务始终在线上。
2.5 优化内部评级机制。建立客户数据库,对照合作时间长短、合作顺利程度、合作业绩实效、合作安全系数等,综合客户外部评级,对承贷客户定期进行内部量化评分,根据评分确定等级。充分用好评级成果,本着“奖勤、奖优、奖诚”原则,对评级高客户给予VIP服务,包括专人服务、最快办结甚至包括利率优惠、信用额度等,提高优质客户的获得感。三是注重总结提炼VIP客户的成功经验,做好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2.6 优化政策调整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反应、深入调查,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的解决。动态调整相关政策,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探索进一步减轻地方初期投入压力,在棚改项目启动后,对新项目发放资本金贷款或提供过桥资金,帮助地方“轻装上阵”;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将老旧小区改造等纳入贷款扶持范围;进一步减少申报审核材料,能少则少,为申报审核“瘦身”;进一步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建立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央行政策适时调整贷款利率。
2.7 优化考评机制。一方面,优化业务考评机制。如对省市分行棚改贷款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核贷款发放进度、风险控制等内容,弱化对盈利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优化服务考评机制。借鉴商业银行成功经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成效等列入考核内容。探索引进360度考评模式,引入独立机构或第三方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基层分行服务水平的提升。
2.8 优化产品组合。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棚改支持范围,丰富贷款产品的种类。通过优化产品组合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棚改。如借鉴结构化产品理念,以“优先次级”债权结构带动商业银行发放银团贷款;通过基金、软贷款等方式,解决中西部困难地区、特殊地区的项目资金问题;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依托政策性银行的自身信用,也能提高项目信用,吸引和带动商业性金融的进入,起到“以贷引贷”的效果。
2.9 优化业务培训。开展棚改贷款工作,需要对照相对统一的政策尺度,把好审议审批关。但贷款方往往存在地区差异、能力差异、熟悉程度差异等,对项目申报成功率和审批时间造成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贷款方的培训。一是增加培训频次。尽可能多的组织培训活动,让更多地区的经办人接受到相关业务培训。二是提高培训质量。对有现实需求的对象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参训对象熟练掌握相关要求,促进承贷双方在具体实践中的“无缝对接”。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开展电教化培训、互联网培训、“师带徒”培训等,提升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恒.后单位社会的“历史连续性”与基层社会的“优势治理”基于东北棚户区改造后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6(6).
[2]联合国人居署:《贫民窟的挑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作者简介:
林爱华(身份证号 320621197705230211),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棚户区改造、人力资源、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