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8-10-21李阳林
李阳林
【摘 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当中,高中数学教学也受到了深刻影响。如今,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较以前相比都获得了很大突破,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需要体现在学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上,对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本文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动手探究、创新思维、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品质”。可见,能力教学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教师需要加强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素质教育。相信只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定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需要以完善的课前准备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前提。在实施教学前,教师应结合知识点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在教學过程中始终落实,确保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以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学生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今,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需要教师慎重考量,确保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综合起来、灵活利用,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多难点,阻碍了他们前进的道路。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排除万难,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对于每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在授课的开始将其写在黑板上醒目的位置,引起学生的重视。一般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都十分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效果一般,因此基本都需要运用到教学工具来辅助开展教学,如多媒体设备、教具等等。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四、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如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间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详细讨论。”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模式焕然一新。在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也要求教师深思熟虑、合理取舍。教师应该通过对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思考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每节课的积累中不断深化、成熟。让我们透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并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朝着教学目标扬帆前行!
参考文献
[1]安成吉,安东日.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5).
[2]缪洪荣.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2).
[3]王保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12).
[4]顾晓会.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学周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