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新媒体平台 巩固和提升党媒“四力”
2018-10-21许新晓毛扬周
许新晓 毛扬周
摘 要:《黔西南日报》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着力建强新媒体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党报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起“2+N”媒体平台,成为黔西南州最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黔西南日报》晋升为一级党报,中国黔西南网、官方微博影响力排名稳居贵州媒体前10位,巩固和提升了党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2+N”;传播力;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8-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18.09.023
全国的地市党报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状况差距很大, 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自身经济实力较弱,靠自身财力改善办报、办网设备、设施,投入新媒体建设困难重重。黔西南日报社抓住中央对欠发达地区地方传媒事业关心支持, 实施专项项目倾斜扶持的机遇,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改善办报条件, 建强新媒体平台,持续巩固和提升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纸媒触网 奠定多元媒体格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结合部,贵州省西南隅、云贵高原东南端。1982年5月1日建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受历史、自然、交通等因素制约,在贵州9个市(州)和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
1984年10月创办的《黔西南日报》,属地方财政差额拨款单位(2014年调整为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在每年总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经费需靠发行、广告创收解决。从创办之初到2009年的25年间,本身也很困难的州级财政对报社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微乎其微,总计不足150万元。
黔西南日报社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报社党委带领全体员工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事业发展与办公条件有了一定提高和改善。到2009年,拥有一幢九层的办公楼、一幢三层的印刷厂房。除了固有的《黔西南日报》外,报社顺应媒体发展大势,搭建了网站,让本地新闻更好地与外界连通,还争取主管部门支持开办画刊,以图片的形式加大对黔西南的宣传力度。另外,报社依托与州内摄影爱好者的良好关系和自身内部资源,创建了图片库,逐渐成为记录州内大事的重要影像史料。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一些领导的认可,但报社的决策层也清醒的看到,这样的发展步子太慢,方法简单,缺乏创新。这样下去,新闻出版事业与数字化建设将会严重滞后,跟不上新媒体发展步伐。
同时,由于黔西南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交通不便,固有的传播格局(纸媒为主)和模式(邮发投递)既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也严重限制了新闻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时效。
2009年初,黔西南日报社根据《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精神,以《黔西南日报社信息化建设项目》向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申请中央补助地方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现有网络进行重新规划和升级。这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财政部审核批准了该项目,下拨专项资金100万元。
黔西南日报社用这部分专项补助资金加上部分自筹资金,添置了活动目录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广告管理系统、防火墙、网络管理软件、采编软件和一批电脑、相机,报社采编系统、网站信息化建设由此向前迈出一大步,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诸如面对日益增加的新闻稿件和图片,现有的软件、硬件设备已无法承担其负荷,储存空间严重不足等新闻采编、录入组版、资料管理、远程传输、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问题。也为党报为各族群众提供权威、及时、有效的信息产品,助推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网络信息基础和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2.报网互动 探索媒体融合新路
在发展过程中,黔西南日报社不断探索媒体表现的方式。在那段时期,手机报产品遍地开花,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报社顺势而为,开办了《黔西南手机报》。在开办之初,积极争取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支持,实现同一产品在三家传播平台同时发布,这项举措当时在贵州业内成为首家,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黔西南手机报》在开办之初就高度重视内容建设,针对受众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避免“同质化”。在新闻上及时发布本地新闻、区域新闻,在服务上突出衣食住行游购娱,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与服务资讯。同时增强互动性,举办了手机摄影大赛等活动,增加用户对手机报的忠诚度。手机报用户量最高时达到了6万多户,在一段时间内给报社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手机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给报社一定的鼓舞。但手机报是新媒体时代的过渡产品,随着3G、4G时代的逐渐冲击,逐渐淡出了舞台。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只有顺应时代,抢抓时代机遇,慢不起,更等不得。
在这样的形势下,2011年,黔西南日报社提出了“以报网融合推动媒体融合”的思路,在全力办好纸质媒体的同时,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让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两翼齐飞。
报网融合需要花钱。报社在当时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深入研究政策,利用政策,争取到了黔西南州工信委信息化建设补助资金,搭建了黔西南州的门户网站——中国黔西南网。
依托中国黔西南网,黔西南日报社把数字报、《今日黔西南》画刊、手机报等有机融合,同时分别在新浪、腾讯开设了官方微博——“中国黔西南”,开办了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初步搭建了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平台。
为进一步加大报网融合推进力度,充分发挥《黔西南日报》作为黔西南州新聞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2013年初,黔西南日报社按照黔西南州委“争取资金投入,加大新闻采编、网络设备购置及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建设力度,提升《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网站新闻宣传的功能作用,实现‘报纸向内延伸,网络向外扩展,是黔西南州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要求,又以《黔西南日报社新闻采编、网络设备购置及技术改造项目》申请中央补助地方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再次获得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对新闻采编、网络设备技术改造进行了全面升级。
这次技术升级改造,完善音频、视频设施,建设数据库,提升了系统性能,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增强了网络稳定,增加无线传输设备,将一线记者的图、文数据利用wifi与后台编辑设备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内,从而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升了中国黔西南网站设备档次,初步建设起能适应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综合类网站平台,对传统纸质媒体与现代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黔西南日报》也因此得以由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过渡,充分发挥黔西南日报社采编力量和信息资源优势,提升了 《黔西南日报》对于互联网的竞争力,实现信息的快捷、滚动传播,全面提升黔西南的对外宣传力度。
3.搭建平台 壮大党媒主流阵地
2014年,和其他地市党报一样,黔西南日报社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就是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黔西南日报社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来说,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的春天。
黔西南日报社抢抓机遇,全面提升《黔西南日报》新闻内容、版式,对“中国黔西南网”进行了改版。同时,组建攻坚组攻坚克难,开发“掌上黔西南”APP手机新闻客户端、《黔西南日报》“微报刊”等媒体平台,这项在其他媒体至少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黔西南日报社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2015年2月2日,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三大平台举行上线仪式,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专职副主任刘冲、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庆武莅临会议指导,对黔西南日报社大胆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做法给予肯定,杨庆武副局长指出:“黔西南日报社三大平台同时上线,与省委的要求不谋而合。希望黔西南日报社大胆创新,让几大平台尽快开花结果,探索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子。”两位领导高度赞扬报社在媒体融合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效果的做法,当即表示予以项目建设资金支持。
据此,黔西南日报社向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申请并得到25万元的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并撬动黔西南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数十万元建设旅游网站及旅游新媒体平台。目前,黔西南日报社已实现“2+N ”媒体矩阵,“2”即是以《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网”为主;“N”即是网站、APP、微信、易信、微博、微报刊、画刊等多个平台,为媒体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黔西南日报社在适应社会新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新要求上形成了“三报”(黔西南日报、贵州手机报·黔西南版、今日黔西南画报)、“两网”(中国黔西南网、黔西南山地旅游网)、“两端”(掌上黔西南APP客户端、黔西南山地旅游APP客户端)、“两微”(微博、微报刊)、“三信”(中国黔西南微信、易信公众号,黔西南山地旅游微信公众号)”的党报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了党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占领了信息传播制高点。
4.融合传播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2+N”媒体平台的成功搭建,在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中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合力,逐渐成为全州最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对外宣传黔西南的重要平台。
在黔西南州举办的“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和“国际山地美食节暨三碗粉美食节”上,黔西南日报社记者全员参与,全媒体行动,在对大会盛况进行图文直播的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在相应平台进行了视频直播、视频连线,广泛吸引关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美食节上短短不到1个小时就吸引了2万多人关注。在新媒体吸引热度的同时,报社坚持在传统纸媒上做深度。盛会期间,先后刊发了《黔西南:“山旅会”后再出发旅游减贫增添活力》《天人合一·山水贵客黔西南成为世界样本》《山水深处,创意美丽乡村》等一大批深度文章,全力展现黔西南州发展山地旅游的亮点、经验,以及借力盛会促进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
同时,在微博平台,“中国黔西南”微博推出了与盛会相关联的一系列话题,如“家乡的年夜饭”“我在家乡过大年”“家乡的小吃” “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均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参与,点赞、转发、评论较多。在微信平台上,“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紧扣传播特点,策划了一系列贴近用户的作品,并在内容、形式上加强创新。比如,把一条很小的基础设施建设稿件进行深加工,编辑成《黔西南玩大了,148亿建设第二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重点项目》,并配了大量图片;利用网络热词编辑了《万峰林滨河步道“颜王”建筑高能来袭,直接美翻建筑界的友谊小船》稿件等,许多公众号进行了转载,广大用户纷纷转发。盛会召开前后將近半年时间里,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阅读量超过了90万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10万人。
与此同时,黔西南日报社得益于州委、州政府支持,搭建的黔西南山地旅游网从2016年9月起上线运行,到目前访问量近130万次。黔西南日报社还依托第三方上线了黔西南山地旅游网英文网站,目前访问量达33万次。
“2+N”媒体矩阵充分体现了黔西南日报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担当。加上报社始终坚持提升原创新闻质量,在2016年度贵州省地市党报指标考核中,省新闻出版局将《黔西南日报》从二级第1名晋升为一级,体现了主管部门对《黔西南日报》办报质量的高度认可。2017年,黔西南日报官方微博@中国黔西南、中国黔西南网分列贵州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微博、十大网站第3位、第7位,并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创新单位、中国城市党报“媒体融合十强”。
媒体融合关键在于持续用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不至于掉队。在新闻宣传上,黔西南日报社充分结合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平台快速、便捷、新颖的特点,加快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做到让各个目标用户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地实现多媒体的全覆盖。在平台升级上进行了新一轮的谋划和完善,开发新的平台,建设经济适用的“中央厨房”。在这项工程中,报社又积极争取到“民族文字数字出版项目”, 建成了大数据采编平台系统、民族文字出版系统、OA办公系统等软件系统,添置了服务器、机房等设备,指挥中心系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当前,正在策划上线融媒体电商平台系统,成立重大活动办,策划了“小记者培训”、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许新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提高党媒引导力[J].新闻采编,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