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奔向幸福的通行证
2018-10-21
青年对梦想的追逐,从来都刻印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轨迹。青年之兴衰决定民族之兴衰,青年之未来决定中国之未来。每个时代,青年都被寄予厚望,青年工作都被全面关怀。2018年,最后一批“90后”已经全部成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奋斗成为新一代的青年奔向幸福的通行证。
“工匠精神”铸就大国重器
机器的运转声在耳旁轰响,生产线上待装车辆呈“一字型”排列,一辆辆传送向前。只见一个人身手敏捷,快速钻入一辆车内,把隔音垫准确地卡到车辆地板的卡孔里,随后钻入下一辆车,如此反复……“如果前面的车没有处理好,后面的车传送过来就来不及处理了,所以动作要快。”这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共青团十八大代表、共青团浙江省委兼职副书记、吉利集团团委书记吕义聪的作业面。这名吉利集团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总装分厂技术质量员,是从车间工程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汽车调试专家,他以工匠精神练就一手绝活,以不懈的勤勉努力为基层青年技工开辟了一条上升通道。
像吕义聪一样的,还有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简称“沈飞”)的方文墨,这名“80后”钳工,是沈飞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在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脚踏实地,拒绝“差不多”,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付出100%的努力。他们的梦想,承载着“中国制造2025”的希望。
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早上醒来听着鸟儿叫,回头看见老婆笑,白天跟着锦秀去放羊,回家照顧爹和娘,高高兴兴送儿上学堂。”在大别山区的深山沟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而带领当地村民过上如此简单、朴素、安静、幸福生活的主人公便是刘锦秀。2007年,已经走出贫困山乡、勤劳致富的刘锦秀,回到家乡买下近千亩山林32年的所有权和山地使用权,筹资1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罗田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种羊基地,研发出适合山区养殖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高产肉羊。积极探索合作社带农户、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家乡农户走上养羊致富路。
2015年7月,“80后”余静忍痛给刚满六个月的女儿断奶,从安徽省金寨县中医院主动请缨来到该县花石乡大湾村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湾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当时村里1000多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0户。余静来后坚持吃住在村,一户户上门调研,找穷根、寻对策。她的付出让大湾村一步步走出贫困,也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2016年,大湾村共有20户71人成功脱贫。“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余静说。
他们是曾因生活优越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他们在亲人眼中是“不顾家”的爱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腾”的孩子……但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他们之中,有的立下“不脱贫不撤退”的铿锵承诺,有的将成功定义为“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在空心化严重、干部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农村,年轻人给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思路。如果把脱贫攻坚看成是时代的宏伟画卷,那么奔忙在脱贫一线的年轻人就是那一抹抹亮色。
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1月,“90后”女学者刘明侦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继入选2015年最年轻“千人计划”之后,这位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丰富的“女学霸”,继续刷新着“最年轻”纪录。刘明侦18岁留学英国;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25岁回国工作,被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教授。同时,她还是在《自然》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宫勇吉同样是个“90后”。他的成长轨迹是这样的:山东莱阳—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校园走回校园,从学生变为师长。宫勇吉是2017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在出国深造后回国发展,回到北航。实际上,包括宫勇吉在内的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在为科技插上翅膀的时候,早已飞过天空大海,有很多选择,但他们还是眷恋祖国,向往故土。“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发展而言,无疑中国更为适合。”宫勇吉说。
与机遇相拥,与时代共振。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达8114万人,科技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3.73岁,29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青年时代是最能出创新成果的黄金时代,作为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青年人才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好,进取意识强,富有创造性,对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青年成长是国家竞争力基石
2018年9月13日,经过理论考试和实操比赛两场较量,历时四天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落下帷幕。这项我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领域规格最高的比赛已经举办了14届,累计1000多万名青年技工参加比赛,22万余名青年技工获得奖励、赢得荣誉。对于很多参赛选手来说,“振兴杯”大赛就像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一份奖状可以帮助他们从临时工变成正式工,从一线操作平台走上管理岗位,从普通的蓝领工人变成多家企业争抢的“技术尖兵”。更重要的是,大赛为青年技工成长搭建了技术交流、职业发展的平台。
技能一小步,命运一大步。如今,党和政府不断地为青年成长成才、实践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力的条件。不论是《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或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为青年人的梦想提供资金、人员、场地等多种支持。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青年性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在一个“青年友好型”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结构环境之中,青年成长发展的张力会导向积极的、变革的、创新的社会驱动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石,正因如此,“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 25)》里提出,“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对于创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不忘给青年加油鼓劲:“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不断坚定着青年前行的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寄语广大青年。他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价值、奉献,信仰、担当,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年轻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