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的生活令人满意?

2018-10-21

中华儿女 2018年20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人生

最近你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令生活更美好,自己感受更加幸福呢?网上列举了以下方式——

坚持运动,健造美好的可能性;

不做低头族,获取清晰的视野和色彩多样的世界;

保持学习状态,自信应对未知的挑戰;

保持均衡的饮食,让生活更美好;……

1999年版《辞海》对幸福的解释是:人们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什么是幸福?如何可以收获幸福?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林语堂先生说:“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跟孩子做游戏。”一个人是否幸福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数观,万花筒中的幸福

2012年,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人类21世纪面临最大的生存挑战,不是污染、战争、瘟疫,而是“伤亡人数”最大的生活事件——幸福感偏低。

根据联合国引用的“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自199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在100个国家中从28位跌至50位。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挪威是全球最幸福国家,其次是丹麦、冰岛。中国在155个国家中排名第79位。调查负责人这样说:“幸福是相对的,当收入增长,人们就会瞄向下一个目标。”这份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基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社会支持、平均健康寿命预期、人生抉择的自由、慷慨程度、免于贪腐的自由等六项因素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出幸福指数。而实际上,联合国分析使用的6个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幸福感的变化。据央视2016年在全国各城市的幸福感调查,2014至2016年,中国国民认为婚姻情感生活和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从2006年至2016年,影响中国居民幸福的因素一直在变化。2006至2012年,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2012年之后,民众更加关心婚姻感情生活和环境问题。而自2016年起,住房问题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尤其在一线城市。

2015年,央视财经首发《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这一年,全国有40%的受访家庭感到幸福。其中,10.6%感到很幸福,29.4%感到比较幸福。

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 18)》,“最幸福的人”是“90后”,他们年收入集中在12~20万,对于2018年的收入信心很足。过去一年,尽管工作忙碌,但是每天有1~3小时休闲时间。他们努力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也希望留给儿女更多财富”。具体而言,大学学生群体和刚刚步入社会的“95后”感到幸福的人比例最高;从学历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在不同职业,企业管理人员、行政事业人员、创业者的幸福感相对最高;幸福感最高的是“95后”具有本科学历的男性创业者,幸福感高达74.29%。

他见,通往幸福之途

英国诗人勃莱克说过:“在我遇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弱点和忧患的标记。”

西方哲学家德谟克利塔斯说:“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人的本性是渴求幸福,而渴求幸福的方法呢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方可成为一个幸福之人。

关于幸福生活,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认为,幸福生活就是一种与其自身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而且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首先,脑子必须健全而且始终保持清醒;其次,必须勇敢且精力充沛;此外,能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能注意身体及影响身体的各种因素,但又不是成天为之提心吊胆、焦虑不安;最后,必须关注一切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东西,但又不过分地拜倒在其中任何一样东西的脚下,利用命运的馈赠,而不是沦为其奴隶。幸福生活就是拥有一颗独立、高尚、无畏且不可动摇的心灵,远离恐惧与欲望,视荣誉为惟一之善。“一个人一旦战胜了快乐,也就会战胜痛苦。”“真正的幸福存在于美德之中。”

在哲学教师威廉·施密德看来,从通俗角度反而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幸福。在德语中,泛指幸福的词,最初的含义就是“运气”,而运气可遇不可求,偶然的好运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最终的结果则决定于时间;如果单纯的追求快乐其实并不现实,要知道从挫折和痛苦中也可以汲取精神的财富。威廉·施密德由是提出了“充实”的概念,只有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实的、完整的人生,这样产生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恒久的。

然而,充实的幸福也是片段式的。人生在世,有时会没来由地感到一种忧愁,而这是一种深刻地空虚之感,可以视其为幸福的反面。海德格尔曾对这种感觉做过剖析,指出它具有引人彻悟人生的积极意义。因此,威廉·施密德提出,人生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寻求意义,而意义正是获得幸福的必由之路和归宿。可以说,幸福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所著《心情词典》一书中说,让我们感到快乐的通常是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当事情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好时,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和快乐密切相关的情绪是谦卑、感激和惊奇,而非自豪和满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认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而是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幸福三个最为重要的心理要素分别为:杏仁核不能充血,否则将会带来消极感受;同时,要分泌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多巴胺、血清素等是体验幸福必不可少的;最后,还要大脑前额叶的智慧参与,要有感受、领悟,这才是幸福。彭凯平指出,人类幸福还包括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人性的欣赏、满足和认识,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他说,幸福的人一定是行动积极的人,幸福的人创造力比其他人高很多,人在开心快乐的积极状态下容易有伟大的发现。

中国人的幸福观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尚福,威用六极”的思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将福与祸综合看待,将幸福与道德相连,是个人获得幸福、避免灾祸的实践方法。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人的幸福观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1950年代,那一代人穿上整洁的工装就感到无比幸福。那时,工人们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献青春,是那代人的精神写照。1960年代的幸福感,是唱着红歌干革命。到了1970年代,由于物质条件贫苦,当时的人们在结婚时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一台收音机;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家人相伴的平淡幸福才是真。

1980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那个年代最知名、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彩色电视渐渐进入百姓家庭,“二八”自行车是1980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承载了一家三口的幸福。到1990年代,下海经商、白手起家成为那个年代的奋斗观和幸福观,《春天的故事》成为时代歌曲,希望工程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港澳回归成为重要的时代记号。2000年以后,互联网影响日深,幸福生活的模样更加多样丰富,也许是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也许是得到一笔小额贷款,也许是带领乡亲们种的第一批果树结满了果……

据“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中,环境升幅最大,已渐成影响国人幸福感主因。在历年的同题调查中,健康和收入可谓“平分秋色”,2011年、2013年、2016年都是健康排在第一位,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收入排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历着从追求物质到追求幸福的转变。

新时代人具体追求的幸福大多包括生活安定、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业有成、志趣丰富。当下,年轻人正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在践行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资料来源:《新闻晨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新浪看点、《论幸福生活》、《幸福》、中国小康网等)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人生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人生中的某一天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