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018-10-20李茂盛李智敏
李茂盛 李智敏
摘 要: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阻碍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防止和消除学生对体育心理障碍,应引起各类学校领导及体甫救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明确了学生产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预防及消除措施,以便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文章主要分析了造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对策研究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而后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创建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消除体育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体育障碍的概念与特点
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即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或某些社会原因而造成的异于常人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人格特点,这些“与众不同”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和自我内心的失调,阻碍和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使其不能正常、顺利的适应自我和社会,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交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和反应的不良心理状况。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我院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大学生存在体育心理障碍,其中5%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厌倦、枯燥、紧张、自卑、恐惧。体育课上对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的恐惧心理,特别是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表现紧张,不敢练习。对容易学习的项目也缺乏兴趣。他们平时对体育消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对学校或者系里组织的体育活动偶尔参加或者根本就不参加。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原因
1.外部客观因素
一是客观环境因素,如学校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配套建设不完善,学生担心在运动中出现损伤,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二是运动氛围欠缺,在校园内缺少良好的体育文化,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体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参加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丧失了运动的自信心;三是身体素质因素,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在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时,经常会处于弱势,进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体育心理障碍。
2.体育教学因素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部分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上,也相对比较单调,创新性有所不足,各种重复性的动作较多,运动强度波动变化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心理障碍。由于教师并未按照学生的特长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体育知识,一些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不足或是其它原因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此时教师便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用到一些不恰当的言语,这样便会使一些内心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学生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对体育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反感,体育心理障碍也随之形成。
3.学生自身因素
造成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自身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存在胆怯心理,缺乏冒险精神,在遇到具有一定挑战性、危险性的项目时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运动技能;二是学生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决心战胜困难,甚至产生逃避、放弃的心理;三是团结合作意识不强,体育运动项目多为团体项目,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是部分学生排斥与其他学生一起运动,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难以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四是学习动机不正确,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没有兴趣,表现出厌学或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指导。
三、疏导大学生体育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
1.加强心理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
大学生表现出的许多体育心理障碍,并非是思想问题也不能等同于品质问题。大力进行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研究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监测咨询服务机构,尤其是应经常向学生灌输体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知识的教育,尤其是通过不定期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在成功中增強信心,在体育活动中正确认识体育,热爱体育。
2.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当按照锻炼项目的不同特点,并结合相关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体育心理障碍,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而且还能提升其社会适应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高校可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大相关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对现有的设施、器材、场地等进行完善。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此外,学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作为立足点,多开设一些内容新颖、普及率高的体育选修课,通过选修课使学生逐步养成体育生活化的良好习惯,借此来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心理障碍。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高校体育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运动负荷也要达到一定的量。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因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运动负荷时考虑机体对负荷的承受规律,运动负荷由小及大,循序渐进,避免机体在承受大负荷时产生不适应。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负荷练习。技术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对危险系数高、难度大的体育项目,采取分步教学,降低动作的危险性和难度。
4.组织丰富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体育竞赛与活动具有健身、修心的重要作用,其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为此,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类内容丰富、样式新颖、参与面广的体育竞赛与活动,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除了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体质之外,还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比赛的过程中,场上与场下一起互动,整体的凝聚力随之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野营、爬山等休闲类的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之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5.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教师要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积极不断地促进学生潜在能力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教与学紧密结合基础上的,要使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环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信赖教师,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教师应力求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重点突出,示范优美,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欲望,使学生的求知欲在心理上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减低了恐惧心理。
6.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大学生克服自身的体育心理障碍,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采用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选择的体育活动要难易程度适中,器材的选择和场地的布局要以安全为主,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消除运动负荷过量引起的体育心理障碍问题。再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运动量,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同时,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体育心理障碍。
7.正確疏导学生积极参与
对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给以疏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思想教育。教师教育的步骤可以安排为:第一,要以情感人,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第二,通过细微观察找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第三,要针对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思想疏导;第四,要在学生暴露思想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清是非,提高认识,从而增强意志、激发情感,产生积极的行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健康体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优势,通过合适的方式与机会发挥优势、发展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8.引导学生自我调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认识到体育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心理上积极接受体育的学习,并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乐趣与好处,使学生把体育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求,在学习中才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消除自身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提示学生提前练习,调整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的障碍。
9.合理运用保护和帮助
教师恰当的保护和引导能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克服退缩不前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在保护的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利用言语暗示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鼓励和引导能转移学生对心理障碍的注意力,减少心理上的负担,消除学生对危险项目和难度动作的恐惧,诱发学生的勇敢,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同时要教会学生自我和相互的保护与帮助,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顾虑,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欠佳、自我认识不足、身体上的疲劳和学习上的压力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体育心理障碍,同时体育教师与体育学习的教材安排、体育学习的场地选择的不合理因素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体育心理障碍。面对诸多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负荷、正确疏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保护和帮助、改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改善并克服大学生的体育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培养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7):55-57.
[2]李景伦。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99-101.
[3]曹海燕。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体育世界,2013(12):120-121.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