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公共空间分析建筑物理设计的思考
2018-10-20廖心然
廖心然
摘要:设计师主要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图纸的创造,从而设计出当代人们居住公共空间,此过程中因为设计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各地方人们居住的区域的异样性,导致每位居住的公民在公共空间内的居住感受较为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居住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建筑物理的设计方法,从而总结出适用于不用环境下的居住空间设计。
关键词:建筑物理设计;居住空间;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9129(2018)12 - 0152 - 01
目前我国的公共居住空间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物理设计以及规划上的不合理方面,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品质受到影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人际关系逐渐淡薄,出现了集体意识被削弱的现象。因此设计师应加大对于居民居住空间以及物理设计方式等方面的关注度,进而设计出更适于我国居民的理想设计空间。
1 外部空间以及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形态
設计师在进行居住公共空间的外部形式以及建筑形态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创造居住环境这一问题,将其作为设计的核心,使其能够与公共空间生活相互融合,进而满足当代居民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例如:娱乐设施、商业服务以及绿化景观的设计等方面,以上设计内容都属于外部物理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整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充分适应现代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将生态与人文方面的因素皆考虑其中。在人文方面,设计师应加大营造公共空间的文化气息,使其能够成为人们精神家园。而针对生态方面的设计,应着重考虑绿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人们营造出带有绿色健康的环境,使人们时刻感受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而使人们的精神以及视觉都能得到较大的满足,时刻充满归属感以及愉悦感。设计师在实际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外部物理以及建筑形态的设计:
1.1 对于建筑公共空间,应针对空间比例以及空间尺度进行系统化设计,虽然此方面的设计并不会为人们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但是却时刻影响着建筑整体的设计理念以及空间规划。若空间的尺度以及比例存在不合理,将导致居民无法舒适的在公共空间内生活,空间以及尺度的差异性能够为人们在建筑公共空间内带来不用的环境体验,也是设计师实现多层次设计的基础。
1.2 在居住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若完成具有特色的建筑空间设计将成为小区中别具一格的建筑标志,并且能够为常年居住在住宅小区的居民带来新鲜感,使其的审美疲劳得到有效缓解,为小区人们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使小区的生活环境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我国对于公共空间所向往的人性化设计。
1.3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空间、环境等问题,还要针对公共空间居住人群特点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最终的空间设计能够满足小区内居民的生活需求。一般情况孩童以及老人是居住公共建筑群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设计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公共建筑最终的设计成果能够满足孩童以及老人的精神以及物质上的需求,将其作为设计的归宿和基础,与此同时提高建筑空间的安全性,使孩童与老人的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目前我国的部分公共空间设计来看,部分建筑缺乏针对性的设计,设计过程主要围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及时对居住人群特点以及居住环境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直接导致我国许多居住公共空间都存在相似性,并没有较为突出的建筑设计。此类现象的发展亦是因为相关设计人员并没有遵循以上几个原则进行建筑设计。我国社会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居住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师也逐渐年轻化,具备资深阅历以及较强设计能力的设计师越发稀少,因此应加大对于设计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进而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为舒适且美观的居住公共空间。
2 建筑物理设计的原则
2.1 水平交通空间的设计。针对水平交通空间方面的设计,设计师可以利用跃廊式进行设计,例如:在公共空间两层或是三层的位置增加公共走廊,运用公共走廊自身快捷的特点使各个楼层能得到连接,进而创造出交通走廊。跃廊式的建筑空间设计具备节约性以及有效性,为人们打造了交通空间,与此同时使居住公共空间的面积得到节省,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2.2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目前我国电梯以及楼梯的设计过于传统,其存在的单一性能,不但阻碍人们的交流并且一定程度上使居住空间受到限制。因此设计师应及时将空间进行延伸,使交通空间能够与侯梯厅进行连接,一定程度扩大了公共空间的面积,并且在此空间设计利于儿童玩耍以及人们休闲喝茶的桌椅。此类设计不但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得到拉近,并且为居民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使人们在候梯的过程中亦能感受空间设计带来的乐趣。
结语:综上所述,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否能得到有效提高主要是由居住公共空间设计而决定。设计师不断创新自身设计理念,尝试和思考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居住空间所处位置的物理环境特点,与此同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设计作品的观察,改进自身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保证我国居住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实现人性化居住环境的设计目标,使我国的建筑空间能够得到完善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天麒.基于居住公共空间分析建筑物理设计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6( 23):297.
[2]成侃.对建筑物理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超越[J].广东化工,2016,43(20):218 -219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