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江苏文学期刊内部生态辨析
2018-10-20谷鹏胡文倩
谷鹏 胡文倩
摘要:新时期以来,江苏文学期刊直面网络传播技术的挑战,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媒体技术对其内部生态的影响力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以新时期江苏文学期刊的生存语境为研究背景,辨析其新媒体语境下的秩序再构,从内部经营机制的角度,提出其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江苏文学期刊;内部生态;可视化转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9129( 2018) 12 - 0060 - 02
随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移动端成为受众获取信息、消费信息的重要终端,尤其在文学领域,其发展迅猛的势态正不断侵占文学期刊的传统生存空间。目前,文学期刊受众流失严重、文本质量下降、广告利润断流等现状,导致其总体生存环境恶劣,纯文学衰落之势亦较为明显。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也是对旧事物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会鞭策旧事物不断发展。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急剧发展,对江苏文学期刊的内部生态提出了新挑战,“危机”与“新生”并存。
1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江苏文学期刊生存语境的重新考量
文学期刊是文学艺术形式的缩影,地方性文学期刊则是一定地域文化品格、文化建构、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介质。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有义务、有责任关注文学期刊的发展与转型,正如江苏省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所说,“改革攻坚期,亦是社会结构优化调整期,利益主体日渐多元,价值观日渐多样化、复杂化。基于此,无论是因地制宜还是因时制宜,江苏在发展新时代文学期刊上都有其独到优势。”目前,江苏文学期刊在对地方性文化素材充分挖掘同时,更应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而“四力齐发”。
1.1 传播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江苏特色。“现代媒介从20世界产生时,以文字传播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传播媒介得到了强势发展。”文学期刊一直是铅字文明的理性汇聚地,在错综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下,文学期刊的品牌效应是其重要的关注点。“一件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文学期刊的传播力”,当下的江苏文学期刊需要紧密贴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彰显江苏特色,在扩大国际文化合作的过程中,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強化江苏文化的传播力,让世界了解江苏文化品质,凸显江苏文化魅力。
1.2 文化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江苏风貌。江苏历来是我国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江苏地方文化较长时期内都处于繁盛局面。江苏文学期刊是江苏文化历史传承的忠实记录者,丰沃的文化土壤携带着传承文化、发扬文化的天然基因。江苏文学期刊无法回避文学生产、文学消费的新媒体语境,若想迎来“再出发”的新春,新媒体传播技术、传播平台是其一张王牌。与此同时,面对浮躁多变的文风环境,江苏文学期刊需要更多接地气的文学书写,体现江苏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迸发出的蓬勃朝气,凸显新时期江苏文学的时代风貌。
1.3 社会力:便捷文化消费与灵魂触摸。好的文学期刊不仅仅是吸引读者,也是在培养读者;优质的文学内容、巧妙的价值观表达是涵化读者的良好方式。在时代与文学的相互衍生、相互拥抱的当下,优质文学期刊的内容未必艰难晦涩,徒增受众的阅读障碍,而是用润物无声的文化阅读辐射社会,用文化触摸灵魂的顿悟去影响社会。新时期的江苏文学期刊应有此风骨,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便捷性、及时性、黏度性等特点,用文字丈量社会人情冷暖,用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当文学期刊与江苏民众素养相得益彰,那么江苏文学期刊所爆发的社会力将持久且强劲。
1.4 建设力:文化强省建设的省际名片。建设力通常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追求文本内容可以有引发共情和同理心的力量;其二是对于社会的针砭时弊和督促建设。“江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下行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已经凸显出来,面对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日益狭小的市场窘境,需要借助文化价值创新开辟出差异化的产品以及低成本、高利润的新兴市场。”目前,江苏文学期刊在此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适时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其未来转型的重要内涵。
2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文学期刊作用力的秩序再构
建立新秩序旨在谋求合法性地位,新文学在思想的场域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江苏文学期刊,其文学发言权、作用力的秩序建构可以分成以下层面:
2.1 培育优质作家,壮大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新人队伍。名作家总是代表一个地域的特色,也是彰显地方文学期刊内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江苏自如以来文人骚客聚集,文学俊杰颇丰,新时期的江苏文学期刊需要继续培育优质作家。现有体制使得新生代作家很难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除非加入作协获得身份认同,在文学期刊上登载重要作品等等,然而“数字媒介时代的来临,完全改变了这一传统流程,大量写作者借助网络和移动平台发布作品、积攒人气、收获读者。相对于传统写作者,他们的创作更为自由随意、灵动活泼,主题、形式、题材都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鼓励和赞赏,丰富了新世纪文学生态面貌。”
2.2 强化编辑队伍新媒体知识结构,保证文本质量。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的编辑备受关注。文学期刊中的文学作品是作为“结果”而生成的,作品面世之前,编者的组稿、审稿以及栏目策划工作,与作者、读者的互动,这些潜在的环节,虽然在幕后进行,但其发挥的主体作用一点也不亚于作家的创作。“随着文学期刊逐年步入困境,一些具备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编辑人才正大量流向待遇高的报社等部门。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十分老化,急待更新。”对于江苏文学期刊来说,这种现象需要尤其引起重视,当下的融合传播,文学编辑的重要性尤为关键。
2.3 借助新媒体,实现跨文化传播,让文化走出去。201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精彩江苏”写进《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将江苏的精彩传向世界,把世界的精彩引进江苏”成为江苏对外交流的首要目标。江苏文学期刊需要“以新媒体为支点,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好新媒体,即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更要把它当作一个平台,坚持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同时,借势一带一路,“努力拓展‘人一社会一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圈,描绘文化生态的理想图景,以文化企业‘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共存与发展,为国家发展、经济转型、文化传播开辟新的天地。”
3 新媒体语境与江苏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在“万物皆媒”的当下,江苏文学期刊面对互联网浪潮,需要借助江苏地区文化基因、文学底蕴,适时数字化转型,获取新时期发展机遇,
3.1 树立品牌意识,增加期刊美誉度。文学期刊想要成功,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受众的认同感,其中品牌搭建是重要一环。江苏省文学期刊要成为品牌,就必须有其自身特色定位和立场,“以《苏州杂志》为例,主编陆文夫先生在创刊之初,就曾召集人员专门讨论杂志的定位问题。在面对《上海文学》、《钟山》等优秀文学期刊‘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苏州要办一份纯粹的文学期刊,而且要办得跟前者一样有知名度,是大不易的。因此,《苏州杂志》最后的定位,是一份以弘扬吴文化为宗旨的文化刊物。刊载文章涉及吴文化风土、人文、艺术等方面,就体裁而论,以散文为主体,偶有诗歌、小说等点缀其间。《苏州杂志》多年来始终是江苏省社科期刊方阵中的排头兵,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刊物最初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一旦江苏文学期刊有了品牌优势,便会发挥相对联动效应,促进“江苏文学期刊”成为一种标志性文化符号。
3.2 坚持内容为王,用优质内容说话。纯文学凋敝尽管有目共睹,但优质内容的生产、片面迎合受众低俗化审美倾向等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文学期刊是最主要的文学传播载体,唯有优质内容才能构成其长久的吸引力;在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下,一些文学期刊为了追求利益,发表一些纯供人消遣娱乐的“快餐文学”,其内容聚焦往往在官场、商战、言情等领域,满足部分读者消闲娱乐求知其情感需要。在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中生存,文學期刊行业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以优质内容作为立身之本。江苏文学期刊要想在时代巨变中永立潮头,不能丧失文学品格,坚持内容为王的战略才最重要。
3.3 增强版权保护,重视IP力量。文学期刊依赖于国家文化政策保护,也需要完善版权。根据现行的《著作权法》,期刊社投资发表作者的作品,却并不拥有作品的专有版权。全国文学期刊的运营,相当程度上依赖惯性的互相默认模式,有悖现代商业逻辑。同时,当下面临文学期刊内容线上线下同步化,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一旦作家或者投稿人自身版权受到侵损,必将打压其创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优质文学内容的持续输出。江苏文学期刊需要加强版权保护,保护文学的未来。
3.4 促进数字化转型,开辟线上矩阵。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挑战,文学期刊唯有改变自我、突破自我,融入新媒体的轨道。江苏文学期刊同样需要转化思维方式,主动搭建新媒体时期的多元平台,延长产业链条。目前,《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花城》《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期刊均已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表或者线上短篇连载的形式触达网民群体;《十月》《花城》等刊物还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辟电子刊的销售路径;“譬如《青春》率先进行了网络突围的探索,2000年建立了网站,创办了网刊,举办了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2002年开办了‘网络点击栏目,纸质媒体与网络文学进行了深度融合。”这对于江苏文学期刊很有启示:主动拥抱网络,发现并培养新锐作者,走融合发展道路,在不断汇聚更多阅读群体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拓展盈利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J].大舞台.2014(4):238
[2]梁立民.自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曹怀明.危局与新机——当代文学期刊文学传播生态透析[J].2006( 4):163
[4]金雯陈舒.新常态背景下江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演进与路径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6( 6):262
[5]刘莹.论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网络传播[J].当代文坛2017(3):61
[6]王玉琦.当前文学期刊经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刊2004(4):18
[7]胡伟.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现状与出路[J].科学大众2013(8):136
[8]王弘颖.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江苏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策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7( 6):48
[9]朱红梅.江苏省地方文学期刊发展之现状.文教资料.2016(6):23
[10]陈霞.转制改企背景下江苏地级市文学期刊的应对策略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5( 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