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2018-10-20厉梅

家庭教育报·创新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题数学知识教材

厉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要培养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选择、提炼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有效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

关于教材,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实验教材,它在保留传统教材科学、系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背景知识和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但由于我国地域的广阔性、风土人情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因此一本教材,它的知识体系、编排意图是通用的,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却并不能普适于所有学生。二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教材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认知、内化的矛盾,莫过于再现“生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实践。因此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找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疏远为亲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它们生活实际的熟悉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数学教学更有生活性、现实性,引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数学第六册归总应用题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我在教学时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夏天到了,小明家冰了一些雪糕。如果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5块,几天吃完?这样变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生产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吃雪糕”,学生很容易思考出解题思路: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块?”

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平日教学当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再现生活情境,化抽象为直观。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难于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是令人最头痛。许多学生往往对题意的理解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一塌糊涂,云山雾罩,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照样似懂非懂,一做就错。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模型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这样设计生活情境的 “再現”,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创设过这样的情景:课前准备好几张线路牌,上面写有“凌云大厦”、“海曲公园”、“东港医院”、“百货大楼”等站名。课堂里,我让四名同学持牌报站,一名学生当广播员,几名学生扮演巴士,其余学生充当旅客,有的上车,有的下车,“广播员”及时“广播”各站的旅客状况。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编应用题。学生汇报思维结果后,我再抓准时机出示例题,这样,学生有了大量的感知,自然对例题会有清晰的理解。再如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登台表演,对相遇问题中各种术语进行形象地表演,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又如“过桥问题”——一座大桥长1600米,一列火车以每秒钟20米的速度行驶过桥,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情况:①1600÷20;②(1600+100)÷20;③(1600+100+100)÷20。而且大多数是第一种情况。可见学生并没真正理解火车过桥的本质,这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周围的物品进行现场模拟。可以用文具盒充当大桥,用橡皮充当火车,自己去体验一下火车过桥的情况。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过桥问题的难点:车走的距离=车身长度+桥长。

三、借鉴生活经验,促进思维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较弱而引起的思维障碍问题。这时如果能够让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转化,则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我先展示一道生活问题:上课一开始,我在讲台上放一把椅子和一个凳子,问:你有几种方法将它们从讲台上拿下?学生们顿时对老师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的说先将椅子取下来,有的说先将凳子取下来,有的主张把把椅子和凳子子一块拿下来。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思维方法在讲台上表演处理,顺着这个势头,师生及时小结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再出示例题:缝纫机厂运来一批布料848米,做上衣用去230米,做裤子用去340米,还剩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比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迁移,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理解较为深刻,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加强数学实践,体验数学之用。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渗透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过“比和比例”后,可以利用一个晴朗的天气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爬上去量,有的提出放倒后量,有的提出解下升旗绳量……但经过讨论之后,感觉实行起来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根竹竿,笔直地插在旗杆的旁边。这时操场上出现了树影、竿影。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认真思考后,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生机勃勃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让学生从设计路线、讨论最佳费用方案等方面全盘考虑,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数学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数学知识教材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教材精读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