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
2018-10-20菅建伟
菅建伟
近年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方法在移动端、互联网的冲击下已渐渐失去效力,如何科学有效彰显思政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则需要以网络为载体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打造“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新模式。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经过了多轮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师资、教法等领域。从课程体系改革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得到优化,但仍然面临“配方陈旧”、“抬头率”不高、“亲和力”不够、“获得感”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教学主体的学生大多数为“95后”,而高校思政教师大多数为60后、70后、80后,具有明显“代沟”的师生关系使得传统思政课说教式教学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高校思政工作以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难以胜任立德树人这一主要任务。无论是思政教学还是思政宣传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重要的载体。传统课堂教学的载体是课本,教师花时间备课只需吃透课本的知识点,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即可满足学生一堂课的求知欲,而今许多教师都面临往往精心备好的一堂课却往往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手机上,究其原因教学载体已经发生转换。如何转变思维打造极具亲和力的教法成为高校思政教师的一大挑战。
2 新时代网络思政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思政教学的教法要遵循思政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思并重的价值导向,应从了解95后学生的利益诉求开始,应从寻求他们的兴趣点,找到师生共鸣的话题开始。
当代95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社会潮流同步,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生活方式越来越公开化。思政教学的教法不妨以95后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拉近师生间距离,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为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网络社会学热词,比如评价我国在十八大以来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为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而“打call”、“厉害了word国”;当部分学生学习生活陷入低迷期,与世无争、不思进取时,可用“葛优躺”、“佛系青年”等词来提醒他们,则可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思政课堂的趣味性。
网络是连接和打通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网络思政是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展现前者“可爱、可信、可为”的时代风貌,又要发挥后者的价值导向作用。随着MOOCS在中国大学课堂的进一步推广,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师生关系也将由教学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社交领域,也就是说师生之间不局限于教与学的活动范围,而是日常生活。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思政课未来发展趋势。
3 以网络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
3.1以微信为载体,激发思政课活力
微信的社会化功能足以取代传统班级交流群QQ群,成为课下师生实时互动主渠道,微信班级群不再简单的只是一个作业布置、通知公告的工作群,而是具有更生活化、趣味性。微信公众号取代传统纸质媒介成为学生获取课外阅读重要素材的来源,及时的后台推送总是会引导学生去关注发布的内容,是学生获取优质资源和观点,并形成自己认识和看法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创建校本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基于公众号受众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特点,可以设置95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栏目,公众号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旨在积极弘扬和宣传正能量,增强当代大学生新时代“四个自信”,辅助课堂教学,激发思政活力。
3.2以微视频为手段,增强思政课感染力
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板书教学因其图文并茂的展示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这种效果并不能持久。改进后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了视频短片,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启发很大,反响较好。基于此,思政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搜集与课堂讲授内容有关的视频,并进行截取。此外,在日常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应培养一种随时学习的意识,形成一种随时备课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展现丰富的素材。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以歌颂家乡、祖国为主旋律,以全面小康、精准扶贫等民生问题为视角,以团队的方式自导自演作品,打造主题鲜明的微视频。评选出优秀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公开展示,进一步推广到校内,还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微视频大赛等活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一部好的作品如何展现给公众,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4 结语
在互联网+理念下,全国各高校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之冬风,迎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新的“春天”,思政课内容实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形式多样化了,师生关系更近了,思政课育人功能越来越彰显了。
本论文受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国学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课实效性研究》(2017J0011)资助。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