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10-20王冷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诚信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资助工作的实践为基础,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提出了资助工作中要改变资助观念,加强人文关怀,通过精准认定,精心服务精细管理,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精准资助 高校贫困生 资助理念 诚信教育

2015年12月,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深入关怀、对教育精准扶贫的高度重视和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坚定决心。高校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扶持贫困大学生、全面提升贫困大学生获得感等方面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扶贫,逐步推进精准资助,为从根本上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认定标准参差不齐

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关键进行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首先要求申请认定的学生提供盖有生源地政府民政部门公章的贫困证明,其次结合申请认定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情况等进行综合认定。这无疑使得高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只能被动的依赖贫困证明,这种单一的识别标准缺乏客观性。一旦出现一些非贫困家庭故意隐瞒和转移财产假装贫困户,或者某些领导干部为不符合条件的亲戚、朋友放水,将其认定为贫困户,就会使得贫困认定环节出现“假穷人”的渗入,增加了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难度。

此外,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加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二)认定过程缺乏原则

正如前文所说,各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通常都是根据贫困证明,再结合申请认定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综合认定,但在考察贫困生实际消费情况的时候,很多高校会采取下放职责的方式,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及班级同学来完成。而出于人情因素和“省事心理”,班级内部评定委员会很少会主动查证或审核申请认定同学的实际家庭经济情况,而是通过让申请人员登台演讲、“争穷比惨”等方式来投票认定,主观性较强。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保护贫困生隐私,也使很多内向、自尊心强的贫困生错失有效的资助。

其次,有些高校对资助原则把握不准确。资助工作的初衷是为了确保贫困生能够顺利就学,但在实际的资金分配过程中,部分辅导员会附加其他的条件,比如偏向于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或采取轮流享受、平均享受等方式。这类做法实际上与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让部分急切需要帮扶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

(三)帮扶理念欠缺创新

很多高校都存在对贫困生贴标签现象,认为贫困生就应该是一副穷酸样,过着比一般大学生低一等的生活,不应该购买手机、电脑等。但实际上,帮扶工作应该是基于社会不断发展而有所调整的。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貧困认定标准也势必要随之改变,不能再采用过去简单化、单一化的方式。

此外,对受助者的帮扶应该注重关照其内心世界。很多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缺乏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诚信教育,简单的通过资助解决了物质层面的贫困,但那些在物质层面贫困这一“完美掩体”包裹下的精神世界的贫困却不被重视,催生了受助学生“等靠要”思想。贫困生一旦习惯被动的接受,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会安于这种生活而不会有意识地追求获得更好生活的能力的提升,将来即便是大学毕业,也无法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校应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引领作用,不断学习体会“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与资助政策相融通,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时刻秉持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工作理念,不断改进措施,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详细的规范流程提高工作水平,使贫困生在受助的同时也维护好受助者的尊严。

(一)精准认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了。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①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操作流程中,贫困生认定是基础环节和关键所在,必须做到遵循原则、实事求是。

首先,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应该采用“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相结合的办法,先提炼出核心精简的定性评定指标,再对核心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标度划分,构建出科学合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贫困生精准认定指标体系。此外,认定标准及其划分需要随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适用性。

其次,与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对接,制定各级贫困认定档案移送制度。从中学阶段就开始贫困生的筛选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制定贫困生档案移送制度,让档案能够随学生转入所在高校。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大学阶段的贫困生认定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著降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同时,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就近入学,方便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保障认定结果最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贫困生数据库进行动态化管理与评审。贫困生数据库是高校查询贫困生信息的重要来源,各高校在每一新学年开学后都会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的变化,对贫困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及时补充与更新,但几乎没有由于家庭经济得到显著改变而主动退出数据库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贫困生数据库进行动态化管理与评审,定期对贫困生信息进行再认定,并结合学生在校消费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删补,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与严谨性。

(二)精心教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所著《摆脱贫困》一书中写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②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精神层面的扶志工作嵌入进物质层面的精准资助中,做到二者相统一。

首先,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扶贫先要扶志,首先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③应该使贫困生认识到他人的帮助都是暂时的,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力量,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或设立贫困生专岗等方式,给予他们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实现顺利就业;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教育,让贫困生学会自立自强;要激发贫困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扶持和引导他们通过创业实现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其次,要注重正面的舆论宣导。要重视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不过于公开贫困生具体的家庭信息,避免给贫困生随意贴标签、下定义;要通过舆论的宣传让大家明白:帮扶、资助贫困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普及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成效,增进贫困生及其家庭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对政府、学校的信任感;要通过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寒门学子自立自强成才的典型事迹,帮助贫困大学生努力克服经济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精细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④在高校精准资助中,要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精准资助主体,不断完善高校精准资助的社会支持系统,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协同政府、企业、慈善家、校友及社会其他领域的资助力量,不断挖掘、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形成一个联动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增强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性。

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资助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导下,秉承资助育人理念,不忘资助工作初心,踏实履行资助职责,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EB/OL]. http://www.jingzhunfupin.com/yaowen/2015/1224/8525.html.

【2】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2

【3】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2

【4】 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 2016.10.20

作者简介:王冷(1991.01—),女,汉,湖南株洲,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