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对完善家庭模式的思考

2018-10-20何菲张泽梅

知识文库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工家庭儿童

何菲 张泽梅

本研究先对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梳理出其在家庭支持方面已经做出的努力。之后,通过对优势视角中的抗逆力概念的分析,以及该概念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同影响,尝试提出在抗逆力提升的前提下,完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模式的可行措施。

1 精准扶贫背景下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致力于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为创建“共富共赢”的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打下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其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因其自身特殊性,我们更要有足够多的重视。

在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方面,各个学者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笔者在CNKI中输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2篇文献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的主题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学者们在多方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其中又以教育、心理健康、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居多。家庭方面的研究相對较少,主要是集中在隔辈监护的能力和家庭教养等方面,比如家庭教育支持主体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家庭中的支持系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等。笔者认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固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外界、也是环境造成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自身的抗逆力,抗逆力水平的高低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抗逆力及其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就开始有针对抗逆力的研究。我国在90年代,也掀起了研究抗逆力的热潮。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当个体面对各方面的不利因素采取的抗争性、建设性方法的能力。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状况;而在克服逆境后,个人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在之前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很多文献是从“问题视角”出发,看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希望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但笔者希望从“优势视角”出发,看到儿童在逆境下表现出来的“反弹力”,这些压力事情不一定导致伤害、适应失败和精神问题。抗逆力并不是让他们忽视伤痛,而是正视,直面磨难的抗争能力。这些伤痛还在,然而经历了这样伤痛的他们却可以从中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成长。

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设想,当儿童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压力环境,能去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那么家庭中父母至少有一方的暂时缺席也可以看作是成长的一种历练,而不是自怨自艾、自馁自卑的状态。良好抗逆力的形成,对家庭概念和关系的思考及应对都起到积极作用。

针对抗逆力模型的研究,西方主要有行为目标模型、抗逆力层次模型、环境--个体策略模型、环境—个体互动模型、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等。在分析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时,我们可以借鉴模型来加以分析:

由上图可知,第一种情况可能发生心理失调或其他与精神相关的问题,第二种是对自我保护采取的一系列防御措施,第三种是最佳状态的抗逆力。抗逆力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通常表现为亲社会取向,此时个体会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认同主流社会文化,同时也期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后者常表现出反传统、反社会、反主流的行为倾向,具有挑战常规、对抗成人、批判现实的特征,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类似于图中的第一种情况。因此,提升抗逆力水平,使儿童在面对压力源时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3 抗逆力提升对完善家庭模式的思考

目前,社会学家把家庭模式一般分为传统的家庭模式和非传统的家庭模式两类。前者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后者包括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丁克家庭、421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模式等。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根据定义我们可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中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看起来和其他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没有差异,但他们的父母至少一方外出的实际,使得他们又不同于这些家庭模式中的孩子。父母亲至少有一方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与我们知道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如何建立针对这群看似正常实则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的家庭模式,是笔者思考的重点。

抗逆力的修饰因子是指在抗逆力运作中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个体自身能力、内外在保护因素等。提升儿童的抗逆力,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富有自信而又能从挑战中获益。基于此,我们在抗逆力提升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模式方面的思考如下:

3.1“1+X”或“X+Y”模式的建立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至少一方不在身边的儿童,如果只有其中一方在家,则可以组建“1+X”模式,其中“1”代表父亲或母亲,“X”代表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成员(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义工等)提供的支持力量。如果是两方均外出的情况,则可以组建“X+Y”模式,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此外,X和Y也承担着教导他们人际交往和沟通等方面的作用,尽量减少因为隔辈监护带来的不利影响等。

3.2社工参与下的“类家庭”模式

“类家庭”最早开始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希望通过组建模拟家庭,并有模拟“父母”参与,6-7个不同年龄阶段作为兄弟姐妹的“类似”家庭教育方式,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但在本研究中,“类家庭”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此。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是有家庭支持系统的,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可能缺席,因此,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流浪儿童中的“类家庭”教育模式。笔者希望在社区组建“模拟之家”,社工成员组成“类似家庭”的专门小组对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其缺失的部分加以弥补,比如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社工可通过小组活动和社区工作的开展,在留守儿童缺失之处加以补救,在心理上提供一个“类家庭”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为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建立同辈群体支持力量。

3.3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联盟”的组建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几乎很少有留守儿童的家庭之间相互联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各自教育。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调查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形式,加强他们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间可以相互沟通,促成更好教育方式的形成。社工在其中起到链接资源,“家长”和“老师”间桥梁的作用。同时,该“联盟”的形成,也为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社会支持力量提供机会。

3.4建立留守档案,定期上门提供服务(主要针对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情况)

该档案的建立包括父母联系方式、监护人联系方式、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等,定期上门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工作者和留守儿童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社工也能及时处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他们的父母做出实时的反馈,针对留守儿童本身提供个别化的培养方式,关注其成长。

尽管我们认为建立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模式十分必要,但对“1+X”或“X+Y”模式中的社会支持力量的培养,“类家庭”模式中社工能力的要求,及对档案更新和完善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完善。

课题: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对其重建家庭模式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NC2016C06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社工家庭儿童
A Social Crisis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