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特征分析的贫困大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2018-10-20陈巧丹
陈巧丹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占比已达到20% 到 30%,其中特困生比例达5% 到 10%,相对于非贫困生,他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更大压力和挑战,心理问题较之非贫困大学生更为凸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其独特而稳定的人格特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特征分类分析其教育对策,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管理对策,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个性特征 贫困 大学生 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困难,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 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使得他们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 较少与人沟通,不常用与他人交流来获取心理支持, 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例如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 贫困生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例偏高,具体表现为精神抑郁、自卑、自尊心强、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
一、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精神抑郁
贫困大学生情绪低落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感觉心情压抑、无法从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获得乐趣,极度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行动迟缓, 思维迟钝, 注意力不集中, 言语减少, 伴有失眠厌食等不良反应。且自我评价低,感到自己能力低下,严重者甚至产生无用、失望或绝望感,部分贫困大学生会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容易产生自杀观念、自杀企图或自杀身亡。
(二)自卑
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 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会与正常成长的大学生有所不同, 所以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他们中一 部分人常常会因为在集体生活中的相互比较而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明显偏高, 其他如经常无故旷课、出走甚至轻生, 走上偷盗等违法犯罪道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生活现状不能专心学习, 为求生计而影响了学业, 并且部分同学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 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了希望和兴趣。
(三)自尊过强
贫困生的自尊心往往比一般同学更强,怕自己的言行比不上非贫困生,
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贫困,在选择解决贫困的措施时, 很多贫困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 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 他们认为人情债最难还。同时贫困生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 实际上他们内心脆弱, 恐惧失败, 易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
(四)焦虑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焦虑、紧张等症状,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不断地走动、来回踱步、搓手、无目的动作等。 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 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 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因素往往會希望通过获得学业成就来改善自身和家庭环境, 因而导致学习压力增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
(五)人际关系紧张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和自尊的过强心理矛盾性, 使其在人际交往和群
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 这种矛盾心理容易引起他们情绪情感出现强烈的波动, 并引发同他人的冲突, 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
二、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和伤害,于是经济因素在他们眼中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成为他们人格塑造最有效的工具。通过对高职院校1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我们将贫困大学生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自励奋进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自轻自弃型。论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研究,对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并实践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自励奋进型
自励奋进型贫困生的特征是成就动机非常强烈,树立的目标很高,因此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仍不满足,认为自己并未达到应有的成就,从而带有自卑和焦虑情绪,对前途感到忧虑和紧张。这类学生智商并不是最好的,但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且做事认真执着,异常用功,以高目标不断激励自我,不辍奋进; 对自励奋进型的贫困生要教育他们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树立合理化信念,才能获得成功
(二)自信上进型
自信上进型贫困生成就动机适中,学习成绩良好,自立自信,无焦虑和自卑情绪,生活轻松愉快,做事认真负责;对自信上进型贫困生要加强成就教育,提高其成就动机,使其发挥更大潜力。
(三)自卑拼搏型
自卑拼搏型的贫困生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定自卑倾向,容易紧张忧虑,不大喜欢与同学交往,但成就动机较强,仍然努力学习,力争获得更大的成就;贫困大学生从懂事起就饱受贫困之苦,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但这种尴尬的处境反而激起他们的斗志,使他们能卧薪尝胆,形成更强的成就动机。这样,他们便形成了既自卑又成就动机强的对立统一的个性特征。对自卑拼搏型的贫困生应进行自信心训练和学习方法训练,树立合理认知。
(四)自卑挣扎型
自卑挣扎型的贫困生成就动机很高,学习成绩却很差,因而他们极为自卑焦虑,内向孤僻,已显现出较重的心理失衡和情绪障碍;对自卑挣扎型的贫困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心理咨询为其提供支持与援助,把他们从心理危机边缘拉回来
(五)自轻自弃型
自轻自弃型的贫困生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佳,已经开始自暴自
弃,丧失上进心和目标,变得麻木不仁,不再自卑、焦虑、紧张和忧虑,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对自轻自弃型的贫困生要进行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咨询。
三、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广泛,目前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仍表现出实施不力、有效性不足、针对性不够等方面的问题。现在政府与高校主要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毕业后能以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专业素质投入社会。因此,对于大学青年除了要培养其树立健全的个性,不断提高和保持个性的完整性之外,还应结合个性特征,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实际问题适时地给予热情关怀与指导,从而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
(一) 完善教育管理
首先, 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已进入了高校学生工作的视野。为了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应把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贫困大
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单一的经济扶助转变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 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其次, 要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体系。贫困大学生缺少同别人的交流, 因此高校应全方位地了解掌握其信息情况, 多角度、多层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全校领导、师生都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关心和帮助这一弱势群体。最后, 要建立流动的贫困大学生评定机制, 将扶贫政策与大学生的表现挂钩。充分利用团组织、学生团体等组织, 让贫困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得锻炼。高校应专门成立贫困学生管理工作机构, 加强信息资料管理, 避免出现管理盲区。
(二)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 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首要的就是要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 消除其后顾之忧, 使其能专心于学业。
其一, 完善勤工助学系统。勤工助学能使贫困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不但增加收入, 还锻炼了能力, 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因此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教育对策。勤工俭学可以使贫困大学生在获取生活费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 对他们的就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二, 建立经济资助机制。在经济资助上, 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调查表明, 助学贷款在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提高自身自强自立能力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各高等院校学工办应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帮扶工作机制建设,及时了解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关注其消费现状,不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抽样调查或入户调研,开展针对特困生的短期资金帮扶机制,减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压力,同时预防贫困家庭学生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借款,控制贫困大学生网络借款的的可能性和数额,及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其三, 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的设立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好胜心和拚搏精神, 因此奖学金获取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 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 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三)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消除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良好个性品质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1、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
教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差异, 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努力表现和发展自我, 从而树立信心, 减少自卑心理的产生,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要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具体工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加强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 搭建能使贫困生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 帮助他们纠正心理误区; 发扬人文关怀, 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隔阂。
3、要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与自身支付能力相适应的消费追求,同时加强针对贫困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 使他们明白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一旦违反了规则, 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积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和消费观,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通过社团活动等途径教育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引导学生不被消费品所宣扬的符号价值所左右,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客观需求合理选择消费品的种类和价格,逐步提高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更积极健康的消费观,主动抵制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盲目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钱春霞,王云强.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特征及其教育启示[J].阅江学刊,2017,9(05):103-108+148.
【2】 张善伟,汪宗山.贫困大学生心理二维特征分析[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3):64-67.
【3】 张庆吉,涂叶满.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3年追踪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08):1478-1481+1498.
【4】 杨静.贫困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4):88-92.
【5】 程池超,沈国军.贫困大学生基于人格特征的创业素质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2):62-64.
【6】 杨潇,唐健.西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1):45-47.
【7】 齊兰.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及教育措施[J].学理论,2012(32):69-72.
【8】 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6):435-438.
【9】 舒涛,付轲.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 高校辅导员,2016,0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