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法治观教育撬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10-20黄颖

知识文库 2018年9期
关键词:培育法治价值观

黄颖

本文回顾了法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法治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如何开展法治观教育的途径选择。

1 法治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的演变历程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把民主“法制”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并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一,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制”到“治”的演变历程,是我们党对法治和价值观关系认识的深化,是高校法治观教育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再认识。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注重加强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2016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

2 法治观教育对高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012年,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法治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将其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法治的灵魂体现在方方面面,将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融合进了法治的全过程,体现和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法律体现鲜明价值导向,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通过系统的法治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真谛,认识到法治才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其次,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和实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用法治作为保障。法治不仅是表现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要素之一,在社会层面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法治还在国家层面的价值体系中起着目标定位和机制保障作用,也是调节国家层面各种关系的保障手段。因此,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和实现途径。

综上所述,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和保障。在高校开展法治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法治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自由、平等、公正的真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观念。

3 高校开展法治观教育的途径选择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对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以法治观的培养为支点,撬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3.1 法治观教育要弱化知识教育,强化答疑解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种价值观念引领和思想认识深化教育,是一种说服和引导人的工作。因此,在法治观教育中,要从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认识观察能力和自主选择意识的大学生这一实际出发,弱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把答疑解惑放在法治教育的首位,用法治理念相对于人治理念的进步性和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法治理念,认识到法治对于维护国家文明、富强、民主以及社会自由、平等、公正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观念。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大学生的思想导师和领路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对法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认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虔诚信仰者和践行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社会思潮动态的分析,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识的正面引导,引导学生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法治观教育要摒弃单打独斗,强化联合贯通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花满园”。高校法治教育形成“万紫千红花满园的局面”,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包括法治观教育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靠自身一己之力单打独斗是无法取得圆满效果的。从本质上讲,法治觀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契约观教育和规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接受法治理念,需要营造接受这种理念的氛围、环境,或者说这种理念生根发芽以及成长的土壤。具体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法治观教育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讲,而且还融合到其它专业课程上;不仅在课堂上讲,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小范围直至大范围内形成一种氛围,毫无疑问,接受这种价值观就成为一种自觉,这种精神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法治观教育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做法,要讲联合、讲贯通,不仅重视课堂上的答疑解惑,更要重视实践中的氛围营造。

3.3 法治观教育要摒弃封闭式教育,强化开放式教育

教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规则、契约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行动才是目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是其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让无数个信仰规则、契约的大学生个体进入社会,推动全社会都来遵守规则、信仰法治才是高校法治观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基于这一认识,在法治观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封闭式教育,避免把大学生培养成经不起风吹日晒的温室花草,酿成“学校十年功,社会三分钟”的教育悲剧。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归宿是社会而不是学校, 因此,在开展法治观教育中,要重视开放式教育,走出去、引进来。将涉及法治精神的热点司法案件而不是陈年旧案用于教学,将一些热点案件的当事人、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有计划地联系安排学生旁听司法审判、参观红色思想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鲜活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帮助师生置身具体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道德共鸣与价值认同,让信仰与社会现实在实践中碰撞,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甄别升华认识,坚定法治信仰。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价值观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我的价值观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