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家,坚守我们文化的根

2018-10-20张安群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孝悌和睦佳节

张安群

尽管深圳以博大的情怀,亲切地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可是每逢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佳节,还是有不少深圳人不顾交通的拥堵,争相挤入返乡大潮。这返乡大潮里,涌动着的不仅是对家的思念,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坚守。

回家,担起孝悌之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中国儒家文化重“仁”,而对父母尽孝、对兄弟怀悌,则是仁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来到这里闯荡打拼。繁忙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和高强度的压力,使他们平时难有闲暇回家看望父母亲人。而传统佳节,像是高频节奏中令人期待的休止符,给了他们时间,以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情。回家,正是对孝悌之责的担负,哪怕山高水远。

回家,呵护和睦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儒家文化重“和”,举家团圆,亲人和睦,则家和万事兴。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自由化,不少人选择了远离家乡,到外地谋求发展空间,使得许多家庭只剩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或“深闺弱妇”。长久的分离不仅会使情感趋向疏离,更可能弱化家庭的关系。若“空巢老人”忧于孤寂,“留守儿童”苦于少爱,“深闺弱妇”愁于无依,我们的远离就会给家人留下情感的缺失。

古有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今有广西打工族骑着摩托车返乡,他们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只为回家团圆。家人围桌共饮,围炉夜话,倾诉奋斗的酸甜苦辣,收获家人的鼓励鞭策。和乐融洽之间,传递的不仅是亲情,更是家训家风。回家,正是對和睦之情的珍存,哪怕山迢水阔。

回家,传承祭祀之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儒家文化重“礼”,除夕、清明、冬至等传统佳节之“传统”,还在于举家祭祀,表达敬神祈福之愿。

在湖北,除夕之夜,孝子贤孙会一齐来到祖先坟茔,点上灯火,烧上纸钱,放响鞭炮,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成就,祈求祖先保佑祈福,表达来年的憧憬。清明时节,全国各地大多兄弟姐妹同行,在先辈坟前扫墓祭拜。冬至时节,广东的祭祖仪式更是庄严肃穆。子孙祭拜,共忆祖辈言谈小事,何尝不是对祖德遗风的传承?“吾不与祭,如不祭”,回家,正是对祭礼文化的传承,哪怕山绕水环。

深圳固然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城市,但是家乡有我们文化的根。除夕守岁,春节迎新,清明扫墓,端午祭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自古以来,每逢佳节,便是中华民族共享天伦之乐,同传文化之火的时候。朋友们,“故乡今夜思千里”,不管路途有多遥远,有多艰辛,回家吧!回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承!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教师)

学生赏评

老师这篇文章从传统佳节人们争相回家这一现象中,看到了包含的文化内涵,写得深刻,富有启示意义。老师紧扣“孝”“和”“礼”的儒家文化,深入剖析“回家”的传统文化的意义,而且以清晰的分论点层次井然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来简练而富有深蕴。

猜你喜欢

孝悌和睦佳节
“和睦”
你会怎样做?
齐心
佳节到
不说谎话的小狐狸
病榻侍母
每逢佳节胖三斤
快快乐乐过佳节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