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我有一个奢望……
2018-10-20张静妙
张静妙
“如果有一天中关村科技创新越过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人的认知基础科学的层面,在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等这些方面有突破,不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为整个人类做贡献。”
时光的流转,是带着理想勇敢开启新的跋涉。世界的变换,是从20平方的传达室到全球化的大公司。人生的故事,是不断在心中给自己勾勒一座“珠峰”。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直呼他为偶像,小米董事长雷军则尊称他是“每一个中关村人心中的教父”;媒体说在中国商界,无论财富、权势榜单如何变换,他的座次已无需再排。
他就是柳传志。
说起他的故事要追溯到1978年的一天:那一天,天很冷。柳传志上班先到传达室拎了瓶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看《人民日报》,一篇如何科学养牛的文章进入他的视线。以前的报纸一登就是革命、阶级斗争,养鸡、种菜都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的。现在《人民日报》竟登养牛的文章,他敏锐的感觉到气候真要变了。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从一篇文章中感到了气候的变化,开始了自己问心无愧的改革开放40年。“我生有涯愿无尽”,40年后,他说:我有一个奢望……
时光荏苒,不负岁月
他对竞争壮怀激烈:开放本身应该欢迎,不必害怕。
“如果不是国家打开了国门,让关税降低,外国人的电脑进来,我们要跟他比,把我们逼得没辙了,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怎么做,就是逼了我们,我们才去学他,超过他。”
他对创新异常坚定:我希望让杨元庆他们大胆走路。
“并购IBM非1即0,做不好彻底没有。我们资金缺乏,走偏一点要出大事,不走偏极度小心你就没有任何创新了,从股东这个角度讲我希望让杨元庆他们大胆走路。”
他对风险保持警觉:如何规避风险,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并购IBM,最大的风险就是文化磨合,中国人外国人一块工作谁听谁的?果然在2008年前后就爆发了,文化磨合发生了大问题,本来我已经不担任联想集团的任何职务了,只当董事,后来我又回去当董事长,把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公司又继续往前进,我又退出来。”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传统士人儒家修养让他们以“回了天地”再“入扁舟”为终极理想。2008年前后于柳传志而言是“回了天地”,但他丝毫不做逗留,转头又去开辟全新之境。在这片天地里,他用风险投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孵化梦想。
“我们最早做了风险投资,中关村现在的活跃是与大量有质量的钱在这里有直接关系。”
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柳传志。
独善其身亦能兼济天下,这是企业家。
“作为改革开放40年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在充分理解中国、相信中国的空间、尽力去撑大自己的发展空间、让已有的空间更好地延续下去,在这些方面,他是难以企及的标杆。”
“他不仅创造了联想的空间,让联想这个平台成为年轻人的空间,而且一直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整个企业家群体争取更大空间。”
知名媒体人秦朔在文章中这样说,这也是柳传志先生40年的足迹所在。
看历史
记者:您怎么看中关村发展40年?
柳传志:40年,中关村的发展分了两大段,第一段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交锋的时候,中关村这条街是坚决按照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流通领域活跃起来,开始有自己的科研产品出来以后,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突出地位,像浙江温州他们那一路以外,中关村在高科技领域活跃着。到了第二阶段是大量的高科技成果产品化,2000年以后,厚积薄发,方方面面都具备了,北京市政府给了很宽的政策,希望代表中国的科技力量,直到到今天营商的环境也是比较好的。
谈秘诀
记者:40年您总能带领联想“超前”发展,秘诀是什么?
柳传志:我觉得第一点是我和我的同事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我最初办公司时无非是对以前不甘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到后来觉得我们有没有可能有自己品牌的电脑,后来是能不能排到中国第一?排到世界第一?不断的“有追求”是中国企业家的特点。
第二是经得住捶打,企业家都会遇到很多事情,爬起来还能接着做。
第三是善于学习,不停的琢磨,研究失败,总结经验,挑战无止境。
说人才
记者:您觉得中关村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柳传志:我们做企业早前被外国人说也被自己人说,说我们是中国制造,最简单的制造,没有中国创造。后来,中国人的发明专利越过美国和日本人比肩了。以前说中国企业没有规模,没有牌子,世界五百强没有我们的份儿,现在世界五百强我们自己也上去了。确实要有一个积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基础研究的突破上,我想国家要更开放,引进不同“国籍”的智慧,像美国,除了美国人以外,华人、印度人都聚集在一起,创造一个适合人才的环境。
讲奢望
记者:您对未来的中关村有什么期望?
柳传志:我有一个奢望,如果有一天中关村科技创新越过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人的认知基础科学的层面,在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等这些方面有突破,不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为整个人类做贡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的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想这真是中关村人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