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其骨”的生命蕴藉

2018-10-20俞剑望

文学港 2018年7期
关键词:邦德书法艺术书法

俞剑望

初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我的书房,沐浴着和风夹带了花香与草香的空气,翻阅林邦德先生“曲斋花甲回望”勤奋执着求索生命轨迹的自传《丁酉降》一书,不禁让我由衷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艺术”以及加缪所谓“垒山不止”的幸福之真实含义,故而进一步体悟了追求生命的“深度”对于个体人生而言的现实重要意义。

林邦德先生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浙江宁海的一个渔村。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画廊里,这个古属台州今属宁波的县城宁海已经大书特书了那么浓墨重彩的几笔,继而成为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具有“台州式硬气”的一片生命之沃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滋养着林邦德先生的成长,并为其日后在文艺上的发展提供着众多纯精神性追求的因子——“强其骨”。

梁启超先生说过:艰难困苦乃历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林邦德先生并非出生在艺术世家,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他也是从饥饿时代里艰难攀爬而来;但相较于芸芸众生,天然的艺术秉赋似乎更垂青于他,并最终使他得以与文艺深深结缘。冥冥中所赐予的“天纵才情”,使林邦德先生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一副可以应对各种高难度艺术创作技巧之本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西西弗斯式的历练,让林邦德先生对自我人生有了更为独到的理解:做人为艺应“正气内存”,增强“底气骨气”。从文宣队员到小学教师,从书法学校校长到大学艺术系教授,由于其执着于对书法艺术的深度探究,进而让他在一次次获取成绩之后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个华美的转身。林邦德先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以一颗诚挚之心执着于对真艺术的上下求索,凸显了一个时代“强者”奋斗不止的身影,成为了当今社会上追求艺术至高至境的风云人物,而这一切均归功于其独特的生命意识与创造化的胆识。

林邦德先生在书艺追求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坚持“求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在一次次地否定自己之后,他终于“破茧而出”,创作了大量的精品力作。从《丁酉降》一书所收录的几幅代表性书法作品来进行品赏,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他的书风特征:俊逸而不失刚健、流丽亦不乏古雅。然无论是“晋唐味”十足的行草,还是“金石味”深嵌的隶书,抑或是气势磅礴的巨擘榜书,处处深融着一种“碑派书艺”之精髓——篆隶笔意。林邦德先生具有“海纳百川”之心胸,在面对“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判断上颇具“法眼”;他希望在“博临中能厚积薄发”,力求不为一家一派所囿,尽力打通“篆隶真草行”众体兼备的“会通”之路,此举为他颇具个人面目书风的形成创设了决定性的条件,也为他不参杂任何刻意与制作成分念想的书法格体的确立提供了可能,让其书艺臻于一种悠远深邃的艺术境界。当代书法美学家陈方既先生说:“不以传统的汉字为根据,不以书写作形象的创造,都不是书法艺术。”林邦德先生在书法实践中自觉地以“汉字书写”作为其迈入书艺殿堂的第一步,以追求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创变”作为探索不止的原动力,充分运用独特的生命个体的精神修养、情致意兴和技能功力来积极构建自我笔下的个性特具的艺术形象,通过“一根单色线条磨炼30年”的持之以恒,终于创制了“别具神韵”的书体面貌,这完全符合艺术创作之规律。更令人欣喜的是,林邦德先生现已顺利地摘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奖”之桂冠,成为宁波书坛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足以印证其出类拔萃”(刘洪彪语)。

众所周知,任何的艺术创造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凭空捏造而生,故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亦是能积极地在生活中获取众多的艺术创想的“源头活水”之人。阅读《丁酉降》一书,一股股浓郁的生活情味充满着字里行间,同时又处处闪动着创作者“智慧的火花”。在生活中,林邦德先生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为人为艺”之榜样:他热爱生活,诗意栖居;他深爱家人,孝慈担当;他敬畏师长,膜拜真理;他懂得养生,喜爱文艺等等。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对艺术的特殊偏爱使他让日子过得“活色生香”,颇具诗意色彩,令人徒增羡慕之情;即使在住院期间,再也不方便进行书法创作了,然他却“因祸得福”般地用文学创作的形式留下了自传《丁酉降》。生活中,林邦德先生可谓多才多艺,除了书法,他还喜欢音乐、摄影、绘画等。尤其是绘画,其作品已颇见功力。《丁酉降》一书所选登的这些画作,尽管大多为摹作,但讲究“骨法用笔”,墨色温润灵动,尤其是皴法的表现繁而不乱,显现出一个“偶尔为之”的创作者难能可贵的高超才能。像《临髡残》一画,已极尽“笔墨”之妙,山岩层林的勾勒之中已有作画者自己的笔意心性呈示,从摹古中渗透了林邦德先生作为现代人所拥有的一颗“林泉高致”之心,通幅作品“气韵生动”,应属于意临之作;而《高山流水》一画纯系林邦德先生的创作作品,画面透露着作者对“魏晋风骨”的崇尚,皴法娴熟,图式面貌苍茫而不乏古意,散锋笔法则又为其注入了生命无限之意趣,传达出一种清新硬朗之气。设若林邦德先生也能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投入大量的关注,用其“不失筋肉骨力的书法线条入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相信他亦能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贡献出一份伟力。当然,林邦德先生在书画创作的节律控制上均得益于其音乐之天分,音乐等姐妹艺术为其创作出有生命蕴藉的艺术作品起到了滋养之功,文人书画就是需要这种文人综合素养的“软实力”,此亦包含着文学。

实际上,凡古今有大成就的书画家首先应是学问家,然也只有做学问的人才能真正辨别出艺术之“真伪”。林邦德先生同样执着于学术研究,他始终以潘天寿大师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在潘大师“强其骨”“一味霸悍”等艺术精神的指引之下,林邦德先生尝试了书法的“现代转型”实践。为了让中国书法艺术能顺利地被国际社会所理解直至弘揚,他尝试着用富有现代与时尚元素的铜版纸等进行创作。“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参加一次‘水墨身份联展时,一改以往的创作形式,并没有将传统的草书写在宣纸上裱好悬挂,而是创作了《轮船码头》系列。一堆泛黄的、堆放码头货物的纸板箱上,立体的六面承载着洋洋洒洒的草书,文字相互勾连,浑然有序,字间印有‘宁波始发等红印。纸板箱上还印有英文的‘书法艺术‘中国制造等底字。这种多维度的形式语言展开方式,打破了水墨唯画论的惯性思维。是艺术?货物?抑或是东西方文化在流动的码头上产生着碰撞?当然,深层次是暗含了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寓意。”这一大手笔,真可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语)如果说潘天寿先生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是为了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自尊自爱”来进行张本的话,那么林邦德先生的“将中国书法艺术远播于国际社会”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无疑是对本民族文化艺术进一步的“发扬光大”。通过诸多颇具知识性、形象性、直觉性和当下性的读解方式,林邦德先生对现代艺术作出了独特之理解,让艺术人类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亦表达了他对祖国文化艺术无限挚爱的精神性诉求。

为了更好地传承书法艺术,林邦德先生伉俪在精心创作的同时,亦不忘投身于书法教育行列。他们先后培育出了30余位中国书协会员,此举无疑是播下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龙种”,因为他们始终相信书法艺术的壮大发展靠的是薪火相传;他们甚至还招外国人学书法,他们想让中国书法成为国际艺术而作着艰辛的努力,这种远见卓识应非常人所能拥有,禁不住让人想到了历史上“赵管风流”。更为可贵的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在利益博弈面前,他们却抛弃低俗,执着坚守艺术的正气与勇气,令人心生无限敬佩之情。在书画界,“人品”与“艺品”是紧密相连的一对孪生兄弟,林邦德先生以“生死刚正谓之骨”的高超书艺和铁骨铮铮的浩然正气彰显了“强其骨”的艺术品格,他的“贯通古今畅想未来”之远见理应值得我们后辈学子接受与学习。

总体而言,林邦德先生十余万言自传《丁酉降》一书,文字简洁明晰,字字亲切,篇篇含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诚如杨东标主席所言:“《丁酉降》中,林邦德先生以散文的笔法,亦叙亦议,亦歌亦诉,亦谐亦庄,真实而本色地记叙了人生中的种种艰难困苦、趣闻轶事以及努力奋斗后得到的成功与喜悦。他与时代同频共振。”是的,阳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林邦德先生在度过了“一个甲子”之后,又开始马不停蹄地为探究书法艺术的精髓踏上了新的征程。因为他深信:高峰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他将秉承潘大师之遗志,用强而有力的艺术语言,为谱写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颂歌而继续不懈努力奋斗,进而把“强其骨”的民族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书是合上了,然林邦德先生那蕴满生命的“真实的心灵”与“智慧的人生”永远激励着我,他的“硬汉”形象将一直在我心中珍藏。他使我斗志激昂,灵魂高飞……

猜你喜欢

邦德书法艺术书法
邦德牛奶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任一个贼
诗书画苑
书法等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图说书法(三十九)
邦德语录
邦德系列主题曲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