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房环境风险认知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8-10-20汪东方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S区G小区的建筑垃圾房为例,深入探究影响居民对建筑垃圾房环境风险认知的因素,剖析政府的应对策略和过程,进而提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房;居民;政府;风险认知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7-0071-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7.040
Study on the cognitive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building refuse house
- Taking G community of S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Wang Dongfang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building refuse house in G community of S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esidents cog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of building refuse house, analyze the government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oces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dealing with similar problems.
Key words: Building refuse house; Residents; Government; Risk perception
1 研究背景與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和维权意识增长,全国各地因垃圾处置问题引起的群体性抗争事件此起彼伏。“邻避冲突”在中国城市频繁出现。“邻避冲突”起源于“邻避设施”的兴建。邻避设施是指政府在毗邻居住区的地方,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具有负外部性影响的公共设施。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居民一般希望它“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 (即“邻避”)。
城市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其中建筑垃圾问题是每个居民区,尤其是新建小区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以往的文献中,对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的研究很多,对建筑垃圾堆放和处置的研究则相对很少。截至2018年4月23日,在中国知网中,以“建筑垃圾房”或“建筑垃圾堆放”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有48条结果,其中来源于期刊中的文献只有16条,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垃圾的现状与处置、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本文以上海市S区G小区的建筑垃圾房事件为例,通过还原事件的整个过程,对引起的抗争事件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居民对建筑垃圾房环境风险的认知,剖析政府的应对策略和过程,进而对政府提出在处理建筑垃圾房问题时的改进建议。
2 上海市S区G小区建筑垃圾房案例
G小区位于上海市S区,总占地面积15万m2,容积率1.6%。实有房屋1301户,其中高层1085户,别墅196户,实有人口3954人。小区东侧为高层住宅区,西侧为别墅区,中间有一条Y马路相隔(尚未投入使用的公共道路)。目前,高层住宅区90%以上早已完成装修入住,别墅区约有100户正在装修,实行人车分流。
建筑垃圾房位于G小区的高层住宅区域北侧,别墅区每天40~50车装修垃圾运往此处。建筑垃圾房是在高层住宅出售后才建设的,业主们对其合理合法性存在质疑。附近的居民因受到噪音和粉尘影响而多次与物业公司和居委会争吵,前往所在地政府信访,要求关闭该垃圾房。有居民反映因长期接触粉尘,造成过敏,导致小孩生病。住在一楼的一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业主L发起建立微信群,宣传建筑垃圾房的危害,组织动员大家维权。有的业主通过不交物业费等方式表达抵抗,有的业主让年迈的父母站在垃圾房门口,阻止环卫公司前来清运作业。
了解情况后,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前来调研,听取居民意见,先是决定在Y马路旁设立了一个临时堆放点。物业公司购买一辆小卡车,开到地下车库装载建筑垃圾,然后运往临时堆放点。但临时堆放点的垃圾,始终清运不干净,而且几个月后,Y马路即将通车,不能在公共道路旁堆放垃圾。
经与环卫部门和物业公司协商后,相关部门召开现场会,就解决方案与居民沟通,最终决定把别墅区的消防通道打开,在不影响消防需要的情况下,在旁边开垦一块绿地作为建筑垃圾堆放点。30余名居民前来参加现场会。至此,建筑垃圾房扰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居民的不满情绪得到了平息。
实际上,该建筑垃圾房的选址是经过国土部门审批的。在售房时也进行了告知,并对附近的每套房子降价了30万元。在小区规划图和竣工图上都有相应标识,但在办理产证时,图纸上只有生活垃圾房的点位,没有建筑垃圾房标识。两年前,建筑垃圾房建设之初,居民并未反对;在建成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高层建筑区的居民也在正常使用,并没有提出异议。近期,别墅区大量的建筑垃圾集中清运成为导火索,引起了居民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一是别墅区集中装修,每天大量建筑垃圾清运至此,确有噪音、粉尘、扰民等影响;二是因房地产开发商的投机行为,产证上没有建筑垃圾房标识,而且是在高层房屋出售后建设的,给居民的反对留下了空间;三是高层建筑区居民心理不平衡,认为别墅区业主非富即贵,不把建筑垃圾堆放在自己区域内,反而要运过来,有欺负弱势群体的嫌疑。
3 总结与讨论
通过G小区建筑垃圾房事件的始末可以看出,尽管建筑垃圾清运和堆放对居民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确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影响的大小和损害的程度并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居民对于建筑垃圾房对环境带来风险的认识受到与建筑垃圾房的距离、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情况、过往经验、对政府的期待值等因素影响。开发商的投机行为,一定程度上对附近居民造成了误导,本应向开发商维权。但由于维权困难,且存在只要闹,政府肯定会管的心理,居民便通过线上线下、理性非理性并行的方式,多次反复向居委会和所在地政府表達诉求和抗议。
该事件虽已得到了妥善解决,但现有的有关邻避设施的“项目实施—公众抗议—政府妥协”问题处理模式,不仅使政府自主性受到削弱,也进一步固化了民众对特定环境项目的风险认知,甚至是偏差性认知和非理性维权,这种行动惯性会进一步阻断政府与公众的风险沟通渠道。
因此,在面对建筑垃圾房等邻避设施问题时,要与居民进行全过程风险沟通。注重程序合法,及时公开规划许可等信息,充分听取居民意见,让公众参与决策。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理性维权,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一定形式的补偿。在充分保障居民权利的基础下,形成政府与居民的良性互动,推动社区健康有序管理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进.邻避冲突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认知趋向[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11):114-120.
[2]任鑫.建筑垃圾现状与处理办法分析[J].四川建材,2016(4):36-37.
[3]郑建斌,王立鹏,崔圣超,郁文杰,裘友强.建筑垃圾利用率现状及储存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9):119.
[4]王远发.建筑垃圾的处置与利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9(7):41-42.
[5]赵军,靳玉飞.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8(6):36-37.
[6]李俊峰,张光生,刘付程.城市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336-338.
[7]杨子江.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3(4):60-63.
[8]郭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道路曲折前景广阔(上)[J].资源再生,2008(1):15-18.
[9]季德寰.浅析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J].今日科苑,2009(2):53.
[10]傅垣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与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7(12):99-100.
收稿日期:2018-04-25
作者简介:汪东方(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