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

2018-10-20肖芳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中国文化

摘 要:谭恩美是著名的华裔作家。在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习俗与中国文化的意象,如风水、五行、汉字和鬼魂等,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与强烈关注。很多国内学者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基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的大量学术论文与数据,本文从两个方面,即谭恩美小说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分析和总结了近25年来国内学者对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谭恩美 中国文化 意象 《喜福会》 文化态度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1989年在美国发表。在出版当年,该书连续九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及1991年最佳小说奖。随后,《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接骨师之女》(2001)及《拯救溺水鱼》(2005)相繼问世,均广获好评。在中国,1992年浙江文艺出版集团出版了由程乃珊与严映薇翻译的《喜福会》。而《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及《接骨师之女》也先后被翻译成不同译本,《拯救溺水鱼》则于2006年由青年作家蔡骏改写成《沉没之鱼》。1993年华裔导演王颖把《喜福会》改编成电影,创造了非凡成绩。由此可见,谭恩美作为一位华裔作家,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研究她的作品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谭恩美的专门研究一般认为以1993年冯亦民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介绍《喜福会》的文章为源头,1992年在少数论者文中出现过“谭恩美”字样。国内对谭恩美的研究大致从1993年肇始,这大约与彼时改编电影获得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相关联,也应该与译介出版时间上的稍微滞后有关。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1993年至2002年期间对谭恩美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而2003年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与此同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首次出版了萨义德的《东方学》,2003年又出版了萨义德的其他图书。以“东方主义”为关键词检索项,对中国知网检索发现2000年以后以“东方主义”为关键词的论文每年的篇数呈迅速递增趋势,从1993年886篇增至2003年3284篇,2003年后基本上也在加快递增。这种数量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03年后中国存在一股“东方学热”。又因为对谭恩美的研究很大部分从文化层面着手,这股热流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谭恩美的研究,使得研究者从“东方主义”“非东方主义”或者“反东方主义”等角度来评价谭恩美的创作。

论文的数量大幅度攀升也许还由于21世纪后,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角度变得更加多样化,而谭恩美的作品也适合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等层面解读,或者进行多层面交叉阐释,因此研究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白热化趋势。但是依然可以发现,虽然论者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谭恩美的作品,但是很少可以做到对作品中展现的中国文化避而不谈。例如张瑞华的《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则从叙事学的角度对作品的“缀段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借助麻将这一富有中国文化的特产在作品主题和形式上达到统一。戴凡的《〈喜福会〉的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则以功能文体学作为文本分析的基础来解析《喜福会》中人物中国式谦虚的说话方式。类似的论文和著作还有许多,在此没有一一列举。

二、关于谭恩美小说中中国文化的研究

(一)谭恩美小说中展现了哪些中国文化

谭恩美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已是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来自异域的文化激发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中国读者也期待了解在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炎黄子孙笔下的中国文化。因此,有些研究者把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作为突破口而展开研究。在关于谭恩美作品中中国文化意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涉及其作品中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层(衣食住等)、行为文化层(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和心态文化层(表现人们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物态文化层,论者主要论述了中国饮食、麻将和中药等;关于行为文化层的分析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婚丧嫁娶等;而在心态文化层则包括了五行、占卜、风水、鬼魂、神话、汉字及婚姻家庭观等元素。例如,何立群2003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就率先对《喜福会》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具体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归纳出里面描写到了麻将、风水、星相学、五行学、鬼魂敬畏、奇风异俗、孝女故事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郭洁洁则集中介绍了《喜福会》中中国式谦虚、苛刻的教育方式、集体主义等。潘惠分析了《喜福会》中的道家思想与中国家庭价值观。论者们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喜福会》这部作品,而对谭恩美其他四部小说较少提及,因此对中药、传统节日、汉字等谭恩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的论述稍欠详尽。

(二)谭恩美小说中如何呈现中国文化

1.象征、托喻

在谭恩美的小说中,中国文化总有一个相对的存在,即美国的主流文化。不少论者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通常以母女关系作为象征来体现。例如胡亚敏谈到《喜福会》中母亲们就象征中国传统文化,而亚裔女儿们则是“连接中国和美国、东方和西方的一条纽带”。但是也有论者认为女儿们象征的是美国文化,例如程爱民指出《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征和小说结构框架,它所代表的实际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一种东西方二元文化的对立,而女儿们对母亲们的理解和认同则代表了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霸权关系的消解。

2.讲故事、回忆、章回体小说

何立群认为谭恩美《喜福会》涉及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诸如麻将、风水等是作为“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和铺陈矛盾发展”的叙事工具呈现的。他还进一步指出谭恩美刻意描写中国文化的一些“特殊因素”,如耸人听闻的“孝女”的故事、中国人的鬼魂观以及一些奇异的婚丧习俗,而非忠实地描摹一般情境下的文化形态,因此他认为中国文化在谭恩美笔下是吸引西方读者的噱头。张瑞华也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得出谭恩美把麻将作为串联十六个小故事的媒介,使《喜福会》这部小说形成了严密的“缀形结构”,但是他也强调麻将在揭示作品主题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有论者发现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文化不是“现时”的存在,美国主流文化才是“现时”,而关于中国文化的都是以“讲古”、回忆、梦幻等形式回溯的“过去”。

(三)谭恩美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研究

谭恩美作为华裔作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但是她主要的五部作品均涉及中国文化等的描写,从她的选材与剪裁上是否体现了她对中国文化抱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呢?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论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东方主义”倾向

有论者认为谭恩美的作品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助长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如同为华裔作家的赵建秀对《喜福会》的评论。在国内,仍有不少的论者坚持这种评价,如张洪伟、岳林认为谭恩美的写作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捕捉”中国,去描绘西方思维定式中的中国;她小说中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故事无一不是在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心理。陈爱敏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谭恩美不必像过去一些华裔作家一样着急与有关东方的东西划清界限,但是其作品仍摆脱不了东方主义的影子,论者举了其作品中安梅的母亲割肉给婆婆做药等体现中国人残忍、愚昧的一面的例子,并认为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符合西方读者的接受期待。南开大学的于秀娟在其2009年的博士论文中詳细分析道:谭恩美作品主要描写婚姻矛盾、文化矛盾、种族矛盾三大冲突,但是谭恩美综述详写前两种矛盾,略写后一种矛盾以避开美国社会的痼疾,从笔墨不均中可窥视其东方主义倾向。另外,于秀娟还认为谭恩美把自己定位为“美国作家”,而非“中国作家”,因此可能故意抵触美国的主流文化,也不可能完全清除美国白人书写的华人刻板形象的影响。

2.中国情结

张瑞华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道:《喜福会》的小说外围框架一、四部分由母亲们叙述,中间二、三部分由女儿们叙述,形成了母亲(代表中国文化)保护女儿(代表西方文化)的视觉效果。并且全书的十六个故事都与母亲有关,而只有十三个故事与女儿有关,从而凸显母亲(中国文化)的声音。另外从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上看,女儿与母亲对话的张力朝着对母亲的认同和接受方向发展。例如母亲钟冬林试图向女儿韦弗利灌输以柔克刚、出奇制胜的中国独特的赢家生存哲学,起初遭到女儿的对抗及鄙夷,但是小说最后,韦弗利还是感悟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并且“折服于母亲的那种‘无形的力量,承认自己的愚蠢”,由此得出谭恩美借作品来肯定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结论。

3.展望文化斡旋、交融

越来越多的论者认为谭恩美作品中不仅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从东方/西方、自我/他者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从二元对立到二元消解的文化发展景观。如黄秀铃认为谭恩美尝试用自己的作品做出反东方主义的表态,她谈道:“这类文化斡旋的存在是谭恩美小说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畅销的原因之一。”“她的作品或多或少显露出那个各族意识觉醒时代的痕迹。”“在谭恩美笔下可看出作者在代表东方主义与反东方主义的字里行间取得平衡。”郑娴也撰文写到《喜福会》主要通过“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误解到冲突再到理解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所认同的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是继承母文化,吸收新文化,在文化冲突中找到平衡,把“美国环境”与“中国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陈蕾蕾则着重审视贯穿谭恩美四部作品的母女关系和地位,从而得出谭恩美的作品既有彰显美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面,同时也“对抗并消解了其中的美国东方主义思想体系”。程爱民更明确地指出谭恩美作品体现的是中美文化之间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消解,就是不分好坏强弱,而是寻求一种融合的共同发展的前景。

三、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关于谭恩美对中国文化态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只不过21世纪之后持“文化交融”的观点比较多。这可能与全球化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包括论者的思想,造成“情感谬见”)有关,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或许也有一定关系。

迄今为止,在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中,分析单个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论著较多,并且集中在对《喜福会》的研究,其次是《灶神之妻》,而把谭的几部小说进行系统观照的文章较少。邹建军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算是把谭恩美的五部小说进行了互文性解读,并且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止于前五部小说,对其儿童作品和非小说类作品研究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只找到一篇关于谭恩美儿童作品的评论,即陈爱敏的《共谋的异国情调:谭恩美儿童作品的背后》。除了邹建军把其博士论文出版成书之外,国内目前尚无研究谭恩美的专著,有的只是把论述谭恩美与其他华裔作家的论文结集成的册子,如程爱民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对于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多是对单一作品中出现的文化符号进行罗列,或从母女关系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或融合,创新性稍显不足。

谭恩美小说不但在主题上有特性,其对中国章回体小说等叙事技巧的继承也是很明显的。但是论者们多关注意识形态,在艺术审美上的维度展开不够。另外,《拯救溺水鱼》在中国的版本为译写,不是翻译。作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的青年作家蔡骏在译写过程中加入许多符合国内图书消费市场需求的元素,如悬疑、地理风貌等,这与原著有一定的出入。目前国内尚无忠实译本,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研究带来不便,但是对原著与译写版本之间的关系(有何出入,原因为何,意义何在等)尚无论者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瑞华.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2] 戴凡.《喜福会》的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

[4] 郭洁洁.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J].文教资料,2010(20).

[5] 潘惠.《喜福会》体现的道家思想[J].文教资料,2007(6).

[6] 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3).

[7]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

[8] 张洪伟,岳林.挥之不去的“东方主义情结”——解读谭恩美小说《灵感女孩》[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1).

[9] 陈爱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0]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

[11] 黄秀铃.“糖姐”:试论谭恩美现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00).

[12] 郑娴.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A].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陈蕾蕾.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彰显与消解——重读谭恩美[J].当代外国文学,2003(3).

[14]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 者:肖芳芳,三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文化。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谭恩美喜福会中国文化
谭恩美的多面人生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身份与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