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10-2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王丽平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王丽平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基于此,本研究对80例脑出血患者分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旨在探讨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择80例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2.16±5.19)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1.43±5.54)岁。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程序化护理,具体方法为:①制定护理计划。由经过程序化护理培训,具备专业程序化护理知识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对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病史、病情及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②计划实施:根据医嘱要求,按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上报。患者饮食以清淡、高能量、易消化食物为主。③心理指导:由于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消极影响较大,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所担忧的问题,并进行耐心疏导,进而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消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④并发症干预:护理人员在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的同时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指导,如:在实施气管插管时注意对患者的气道进行护理。
1.3 判定标准 采用Fugl-Meyer评分表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判定,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越强[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并以(±s)表示,涉及到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处理并以率表示,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其运动及生活能力均得到提升,但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及生活能力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附表。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2例泌尿系统感染及1例坠积性肺炎,总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出现2例压疮、5例泌尿系统感染及4例坠积性肺炎,总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附表 不同组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程序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从患者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影响患者恢复的因素[2],进而为患者提供专业且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措施,加快疾病康复进程,从而改善预后效果。此外,程序化护理还能完善护理工作体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其运动及生活能力均得到提升,但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及生活能力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程序化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知程序化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对患者病情、一般资料等的综合了解,可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从而减少了护理的盲目性。同时,程序化护理更加规范及系统的工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