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进程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18-10-2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秦洁洁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秦洁洁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病之一,是由冠脉病变引发管腔内出血或血栓阻塞管腔,造成冠脉供血中断或不足,引起心肌急性缺血所致。本研究鉴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状态及发病群体的特殊性,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8例,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各34例。其中实验组女14例,男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1.34±6.12)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5例,初中18例,高中以上11例;对照组女13例,男21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0.89±6.47)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4例,初中20例,高中以上1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且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讲述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密切监护各项生命体征、入院指导等;于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以温和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倾听患者主诉,掌握其产生负性情绪主要原因,针对性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如通过病友会,促进患者间交流;邀请治疗成功病例现身说法,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指导家属安慰、鼓励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支持,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面对治疗;②并发症干预,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流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进行深、匀、细呼吸,10min/次,增加血氧含量,以达到扩大肺活量目的;通过少食多餐模式进食低蛋白、低脂肪、低纤维、低盐食物,避免过饱引起心律失常、心衰;对于持续疼痛患者,医护人员应适当予以针对性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急性期协助患者进行一切日常生活活动,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附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附表2 两组住院时间及Barthel指数对比(±s)
附表2 两组住院时间及Barthel指数对比(±s)
Barthel指数(分)干预前 干预后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实验组 34 15.67±3.75 26.47±13.21 69.85±21.49对照组 34 28.41±6.92 28.56±14.38 51.16±19.65 t—9.438 0.624 3.743 P—0.000 0.535 0.000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②住院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良好[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住院时间及Barthel指数)用(±s)表示,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肺部感染、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住院时间及Barthel指数 两组干预前Barthel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内科危急重症之一,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猝死率极高,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加之发病时疼痛导致的濒死感,患者发病初期多伴有不同程度负性情绪,如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而负性情绪可一定程度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3]。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变化施以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肺部感染、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果充分说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原因在于针对性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其负性情绪产生原因,予以针对性解决,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促使其积极面对治疗及护理;同时根据临床实践,预见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疼痛及肺部感染等,予以对应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有氧运动,协助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肺部感染、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缩短康复进程,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