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10-20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450000白翠翠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00)白翠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经检查符合全国小儿瘫痪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研究组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0.4)岁。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0.3)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在用药治疗及饮食保健的基础上,辅之物理疗法及康复锻炼。研究组患儿在康复治疗期间护士引入“引导式教育理念”将被动医疗主动化,康复师根据患儿病情、年龄及精神状态划分康复小组,结合家属需求设计个性化护理方案,有目的性的锻炼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如指导其如厕、穿衣、洗漱、进食,推动护理干预生活化,多给予患儿鼓励,提高参与度;开展娱乐活动,组织患儿唱歌、做手指操,以娱乐的方式进行锻炼,改善其肢体功能的同时锻炼语言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康复情况实施调整护理方案,保证康复锻炼的科学性;美化医疗环境,在保证其清洁无菌安静的同时,借助玩具和绿色植物为病房增添生机,多与患儿沟通,耐心倾听为其解答疑惑,运用语言、肢体、眼神给予其信心;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作为患儿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时刻渗透在日常康复锻炼中,分发健康手册,为家属普及相关知识,以身作则引导患儿保持正确姿势,锻炼躯干控制能力和进食能力,开展语言锻炼时眼神应与患儿平视,鼓励其发音,在交谈、讲故事、唱歌中锻炼发声,寓教于乐,多给予表扬,激发患儿学习欲望,树立信心。
附表1 比较两组患儿Gesell评分(±s,分)
附表1 比较两组患儿Gesell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39 46.5±3.5 70.4±3.1对照组 39 46.8±3.3 67.3±2.8 t 0.389 4.634 P 0.349 0.000
附表2 比较两组患儿Barthel评分(±s,分)
附表2 比较两组患儿Barthel评分(±s,分)
?
1.3 观察指标 运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患儿中枢神经功能,总分为100分,轻度智力残疾55~75分;中度智力残疾40~54分;重度智力残疾25~39分;极重度智力残疾<25分;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10项100分,重度依赖≤40分,中度依赖41~60分,轻度依赖61~99分,无需他人照料100分[2]。
2 结果
2.1 患儿Gesel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Gesell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患儿Barthel评分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患儿Barthel评分较之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常规护理以医疗工作者为主导,患儿被动地接受康复锻炼,其主动参与性较低,致使康复效果不甚理想,脑瘫患儿因生理受损出现残障表现,影响与外界及民众的交流,易滋生负面性格,持续被动的参与康复锻炼,无法真正发挥康复疗效且常错过最佳康复期,引入引导式教育理念,将康复锻炼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重视患儿学习意向、性格特点,引导家属参与其中,为患儿提供家庭式护理干预,坚持“知、行、意”协调发展,推动康复锻炼生活化、培养患儿实践能力和融入社会群体的能力,将引导、示范、鼓励、反馈相融合,提高其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其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Gesell和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社会功能及自理能力,疗效显著,准确把握引导式教育理念,根据患儿病情、年龄、性格特点调整护理方案,切实提高康复效果,促进脑组织和身体功能发育。
总之,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可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