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底“琼”花盛开时
——记永和县阁底村第一书记张琼扶贫事迹
2018-10-20
记者 李 娜
“这个省委组织部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好干部,热心又能干”,说起张琼,阁底村的村民侃侃而谈。她亲切的微笑,让你对她充满信任;朴实的话语,让你感受到她的真诚;执着的干劲,让你看到脱贫的希望。“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就像琼花一样,独具风韵,她也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
张琼与蒸花馍大妈们合影
地处黄河岸边的永和县,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79个行政村,只有1个不是贫困村。沿黄河的阁底乡贫困发生率高达53.59%。一位省里下来调研的干部感叹,这里与其说是深度贫困县,不如说是极度贫困县。阁底村位于永和县城西南30公里处,村委辖阁底、东庄、滩只里3个自然村,全村1024口人有447个贫困人口。世代繁衍生息的村民几乎都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坡地上靠天吃饭。
2017年4月,张琼主动请缨来到阁底村开展扶贫工作。4月10日正式上任阁底村第一书记之后,就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场,开车奔波两千多公里,每月驻村20多天。初到阁底村,张琼还是有些不服水土,毕竟从小在城市长大,但很快她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自己能干的主动干,需要协助的跟着群众干,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一天、两天、二十天,白天带队走村入户,夜里整理工作笔记,不到一个月,张琼就给村里的90多户贫困户“把了脉”,脱贫攻坚,有人抱怨贫困户“等靠要”,张琼却不这样认为,只有干部带头干,贫困村才能改头换面。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唯此,脱贫工作才能挂上高速挡,步入快车道。
2017年5月,山西省科协将永和县作为全省六个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县之一进行精准帮扶。5月12日,省科协派出科技扶贫专员入驻永和县阁底村对接科技扶贫工作,张琼勇挑重任,边干边学边想:如果没有站得住脚的产业,村子还得这样穷下去,一定要干出阁底村的几个主要产业。张琼开始积极联系,争取项目,与省科协科技扶贫专员广泛调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大家发展产业的意愿。养鸡怎么样?村民们直摇头,养鸡风险大,村民吃过亏。种蘑菇怎么样?村民们互相看看,没种过,不敢吱声。那养牛呢?50多岁的张智全跳了出来:“养牛能挣钱,以前我养过,后因家里有病人才停的。”在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阁底村将食用菌和养牛产业确定为主要扶贫产业。
养牛犊引路子
张琼(中间)雪中普查牛
为将养牛项目顺利实施,张琼自己开车,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奔波200多公里,先后到和顺、方山等地考察种植养殖项目。争取到养牛项目,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不厌其烦地给村民算经济账。经过前期项目确定、学模式、选牛、拉牛到分牛每一步都认真落实后,6月9日,36户贫困户的36头扶贫牛在阁底村落地生“金”。乡亲们满怀希望,张琼也不敢放松,每天早上6时多就得去各家牛棚“巡视”一圈。一个月后,就巡成了“牛书记”。
“俺们家也能养起牛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俺们也成养牛专业户啦!”在村头准备去喂牛的张二虎边走边介绍着自家的脱贫情况,每每说到开心之处,紧跟其后的老父亲就难掩心头之乐,眼角眯成一道缝。买1头牛1万元,村民们出4000元,剩下的项目补。
随后半年间,看到前景、尝到甜头的村民有的联合养殖,有的购买了贷款又买了9头牛,共有11头牛。2017年6月份全村买回来的36头牛,到现在数量翻了番。大家劲头十足,张琼又牵头成立了养牛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
花馍馍促发展
短发、圆脸、眼镜,蓝衣、党徽,手捧一串馍——张琼惟妙惟肖的卡通形象印在阁底村 “乾坤湾枣花馍”红彤彤的包装盒上,格外醒目。为永和县阁底村贫困大妈们代言卖枣花馍,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副调研员、80后第一书记也是蛮拼的。“一直忙到腊月廿九,1000盒枣花馍供不应求,11天,16位大妈一共挣了1.4万元,村集体挣了两万元,大家拿到钱都美滋滋的。”张琼笑着告诉记者。
阁底村有过节蒸花馍的习惯,去年春节前,第一书记张琼动起了挣“快钱”的念头。阁底村老乡家绵软香甜的手工馒头在城市未必吃得到,张琼看到潜在市场,专门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搞培训,拜托好友设计卡通形象代言,组织了十几个村里的老大妈,培训、体检、办好健康证照后,自己垫了3万元购买一套蒸花馍的设备,还做了1000个包装盒。给大妈们统一卫生服装,满腔热忱撰写宣传文案,朋友圈吆喝“卖馍馍”……春节前夕,“乾坤湾枣杶馍”一上市就销售火爆。
食用菌助脱贫
定下村集体种蘑菇的 “发展大计”之后,张琼开始积极协调征地、补偿、引水等相关事宜。2017年5月,省科协提供资金支持,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技术帮扶为阁底村集体建成全省首个智能食用菌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占地3亩,其有效种植面积1亩,车间2亩,集产、学、研于一体,采用菌菜共享智能管理高效栽培技术,通风、喷灌、降温等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在手机APP上完成,实现智能化管理。
走进阁底村食用菌智能大棚,一行行褐灵菇长势喜人。看着越来越多的褐灵菇张琼犯了愁,于是就担起了销售褐灵菇的重任。出菇的那段日子每天一大早张琼就开着车拉着工作队的一起去县城送蘑菇,“有人来收,两块钱一斤,太便宜舍不得卖。”张琼说,但是村里又没保存和冷链措施,只好拉出去卖了。经历了第一次的尴尬后,后来他们也有模有样在不断实践中他们也做的有模有样了。去了3次县城两次乾坤湾后,卖了5 000多元钱。“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对于未来,张琼有着清晰的规划,“目前有不少来参观、咨询的企业、商人,我希望小小蘑菇,能为乡亲们打开一条致富的‘快速通道’。”
今年阁底村有了12个蘑菇棚,即将出菇的大棚,除了一个留在集体经营外,其他的分给了11户贫困户。采用“科研单位+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利用扶贫专项资金为农户统一建菇棚,统一提供菌种菌包,科研人员统一提供出技术指导,合作社统一回收产品,包装后统一品牌销售,这种模式大大调动了种菇农户的积极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农户每年可以挣到3万元至4万元。
“种植香菇是个技术活,菌棒进棚后,大家管理也很上心,男人家中有事,女人便顶上,时时关注大棚里菌棒的动静,现在村民们种菇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争着报名要种植。”村民药银孩如是说。“乡亲们致富没门路,需要咱带着干、推着干,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就会激发内生动力,你追我赶忙着干。”在张琼的带动下,阁底人心齐了,发展尽头儿足了,他们的目标是明年整村脱贫。
张琼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香菇产业
村里年富力强的可以外出务工,但老弱病残却是一个大难题,驻村后,张琼先后赴长治、临汾、运城、吕梁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选定让制作简单、易学、销路好的香包走进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家门。如今,基本能保证每人每天收入20~30元,在她的努力下,阁底乡先后组织了三次培训,全乡80多人次妇女学习了6~8种香包制作。此后,尝到甜头的村民逢人便说:“张书记心眼多、有办法。”
张琼有颗赤子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情怀,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精心孵化着阁底的产业,养牛、花馍、种植香菇、制作香包......带领阁底村十余名帮扶工作队在阁底的田边地角间绘出了一幅发展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动人画卷。在张琼辛勤的耕耘下,阁底村发生着变化,今年阁底这个地处吕梁山深处、黄河岸边的深度贫困村将实现整村脱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