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圣寿寺塔历史形制初探

2018-10-19张宏志郭文娟

水能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楼阁木结构

张宏志 郭文娟

【摘要】长安圣寿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圣寿寺内,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收集基础资料并进行塔体的勘察测绘等前期工作中,发现长安圣寿寺塔的年代鉴定存在两种观点,认为是“隋塔”或“唐塔”。本文主要从文献梳理和形制分析两个方面,对其建筑年代、历史形制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圣寿寺塔;历史

1、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资料载关于圣寿寺塔的年代分别有隋代、唐代两种说法,现将其概要列举如下:

1.1 隋代说

(1)圣寿寺内现存清道光年间的《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碑记及民间传说,据传塔为隋仁寿年间所造;

(2)《西安市志·文物志》“ 相传隋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有毒龙居此食人害生,观音大士化作和尚降伏之,人们遂造“应身大士塔”纪念”。

以上两种说法来源较为一致,均为现有的流传说法。

1.2 唐代说

(1)清雍正版《陕西通志》载:圣寿寺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所建;

(2)北宋宋敏求著《长安志》“(灵应台)台上置塔,塔中观世音菩萨铁像,像是六军散将安太清铸造”。考虑到安太清为安史之乱时叛军降将,时间与唐代宗大历年间吻合,在此将铁像与塔的兴建假设为同时期。

(3)《西安市志·文物志》“ 有人认为此塔建筑风格类似兴教寺的玄奘塔,故其修建时期不晚于初唐”;

(4) 陕西师范大学赵克礼老师著《陕西古塔研究》认为“圣寿寺塔的建筑特征具有明显的唐中晚期塔风格,因此应定为唐塔”

(5)国家文物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名称-长安圣寿寺塔,时代-唐”。

综上所述,圣寿寺塔为“隋代说”主要来源当地流传,现有“唐代说”均为间接证据,来自对塔外观形制的推断,僅靠文献来解决圣寿寺塔的年代缺乏十分的说服力。

2、 圣寿寺塔形制分析

2.1 圣寿寺形制

圣寿寺塔为方形平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又名应身大士圆寂塔。塔一层边长为7.20米,从塔内现一层塔内地面至塔刹顶高为29.655米,考虑到后代的堆积埋深约1.2米(据考古勘探报告,修缮施工中在东南角局部探沟),塔内外地面高差0.5米,自原塔外地面算起全塔高约30.355米(即29.655-0.5+1.2),塔刹高3.841米(除去后代塔刹,塔高为26.515米)。

塔一层仅南面正中设券门,券洞宽1530mm,其余各面均为塔壁,薄厚2060mm。一层以上三、五、七层南北两面正中设券门,二、四、六层为东西两面正中设券门,拱券做法为一券一伏,上述券洞均为隔层开设。塔内原设有木制楼梯,毁于20世纪70年代。塔外观立面为7层,逐层内收,层间为平砖叠涩出檐。各层檐口形成的轮廓线基本上直线斜收向上(坡度约为10:1),层间墙体不收分,上下层缩进部分位于叠涩部位。塔叠涩上下出檐各层不一致,下出檐底部得菱角牙子两道,之间为两层平砖。出檐檐口均用砖雕出瓦垄状。

塔体立面一层为素面,表面材料为黄泥抹面。立面二层及以上壁面均模仿传统木结构形态并进行了简化,用砖做出壁柱、阑额和斗栱。每面用壁柱划分为三开间,二层、三层壁柱柱头斗栱为一斗三升,四、五、六、七壁柱柱头均只有栌斗。壁柱柱头做卷杀,栌斗有欹幽页,斗栱端有圆弧卷杀。二、三层栌斗斗口出耍头,耍头做垂直截割,角柱柱头45。方向斜出。壁柱下部无平座和勾栏。从立面残留颜料判断,仿木结构表面原涂饰有红色颜料,柱间涂饰白色颜料,做法与出土唐墓壁画基本基本一致。塔顶为平砖叠涩为四角攒尖顶,顶中放置铁刹。刹中为7层相轮,上覆盖有八角攒尖顶盖,顶盖各角均挂有风铎。“相轮样式与铜川市重兴塔、渭南澄城县精进寺塔(笔者注宋庆历七年)极为相似,应为宋代维修时所置”。塔体材料由青条砖(325×175×65㎜)和黄泥砌筑。

2.2年代推定

圣寿寺塔的历史形制具有以下时代特点:

(1)方形平面,现存唐代楼阁式塔(含大雁塔、兴教寺玄奘塔等)基本上都是方形平面,由此判断圣寿寺塔大致年代的下限在北宋早期;

(2)各层用叠涩出檐(含菱角牙子)做法,与上述唐代楼阁式佛塔类型一致,也与作为密 檐式塔的小雁塔塔檐一致由此判断圣寿寺塔大致年代的下限可以提前至唐代;

(3)立面简化的仿木结构,壁柱、阑额将立面划分为三间,柱头铺作为一斗三升,垂直截割的耍头、柱头卷杀、栌斗有欹幽页、无普拍枋等做法,与兴教寺玄奘塔非常类似,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特点,而不同于宋塔华丽繁复的仿木做法;

(4) 壁柱下部无平座和勾栏,这种做法是唐塔的常见做法,而宋塔常见模仿出木构的平座和勾栏;

(5)隔层开设券洞,不同于唐早期大雁塔、小雁塔、善导塔等将门洞开设在立面正中,改善了塔体整体受力状况,成为辽、宋时期这种做法常见,由此判断圣寿寺塔大致的年代上限在唐中期;

(6)各层檐口形成的轮廓线基本上为直线向上收分,与唐代木构楼阁式佛塔相一致;

(7)立面仿木结构表面原涂饰有红色颜料,柱间涂饰白色颜料,做法与出土唐墓壁画基本一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圣寿寺塔总体具有唐中晚期楼阁式佛塔的年代特征。

3 、圣寿寺塔尺度规律分析

3.1 ·圣寿寺塔测量尺寸

通过上表可知,层高10唐尺,面阔20唐尺,面宽与层高比为2:1,叠涩出檐及柱高均为4.5唐尺,中间层尺寸的确定为塔体各部分控制的关键;

考虑到建塔时施工误差、千年来的残损和测量及绘图误差,可以认为塔体几何尺寸与唐尺拟合度非常高,特别是在一些控制尺寸方面,如塔高90唐尺(9丈),底层边长24.5尺,各层层高由下自上依次为27.5、13、11.5、10、9.5、8.8、11.65唐尺,各层面宽由下自上依次为24.5、23.5、21.5、20、18、15.5、13.5唐尺。

由此可以判断,圣寿寺塔唐代建塔时基本上以1或0.5唐尺的整数来设计的。

3.2圣寿寺塔塔高分析

傅熹年院士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提出塔底层柱高和中间层面阔为控制塔高和高宽比的基本模数。参照上述方法,首先对圣寿寺塔的塔高进行具体分析。现已知下列数据:塔高(不计塔刹和塔基)为90唐尺(即9丈);第一层没有仿木结构,含叠涩层高为27.5唐尺,不含叠涩层22.5唐尺;塔高七层,中间层为第四层,层高(含叠涩层)为10唐尺(即1丈)。

4、结论与建议

隋-唐两代为中国佛教的兴盛期,而圣寿寺所在的南五台山为隋唐两代距都城(隋大兴-唐长安城)最近的名山和佛教圣地,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发生紧密联系,圣寿寺塔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

我们通过对长安圣寿寺塔地形测绘、地质勘探、文物钻探调查、本体测绘等方面的现场工作,结合文献梳理、形制分析等后期研究,塔体具有唐代中期楼阁式砖塔的典型特征,如:方形平面、各层用平砖叠涩出檐、立面简化的仿木结构、壁柱下部无平座和勾栏、 隔层开设券洞、各层檐口形成的轮廓线基本上为直线向上收分、立面色彩等。此外,圣寿寺塔塔体各部分设计已高度模数化,如塔高控制、高宽比等方面,显示了在唐中晚期楼阁式砖塔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可能已形成标准化的类型

综上所述,圣寿寺塔具有唐代中晚期楼阁式砖塔的典型时代特征和尺度规律,其建筑年代大致应在唐代宗年间(762-779年)。 对圣寿寺塔建造年代的研究,下一步准备通过对塔内建筑材料的热释光等现代物理科学的方法来测定。

猜你喜欢

楼阁木结构
金瑞元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木结构房屋的认识误区
简述梁柱式木结构和轻型木结构
吊兰
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浅析
木结构建筑生产基地落户武汉
亭台楼阁知多少
鸾翔凤聚谒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