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
2018-10-19严恺
严恺
【摘要】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之一。而高性能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效果更好。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周期更長,施工质量更高。混凝土的质量优劣除了与各种原材料自身的质量相关外,还与配合比有着密切关系。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说明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引言
施工的质量是建筑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高性能混凝土因为具有使用周期长,质量好、可持续发展等优异的性能正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它改变了普通混凝土的缺点,使建筑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通常情况下,要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就要确保掺合料的质量。高性能混凝土是当今建筑施工的重要的用料,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高性能混凝土特点
1.1抗压、变形能力强
高强度混凝土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抗压、变形能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存有的水分含量比较低,同时,在硬化的整个过程中其体积也是比普通的混混土稳定,在冷却时高强度混凝土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压和抗变形能力。此外,高强度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对钢筋的损坏程度、结构的重量以及构件截面面积等也能大幅度的降低。
1.2强度高、密度大
高强度的混凝土之所以强度高、密度大,其主要包含了多种物质,例如:砂石、煤粉灰以及减水剂等物质。但是在对这些物质进行混合时,水泥、水不能掺和过多,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在硬化之后降低自身的空隙。普通的混凝土与高强度混凝土相比,高强度混凝土只需要一个比较小的截面柱子就能够达到建筑构件承重能力、抗压能力的要求,不仅优化了建筑工程的结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工程工期,降低工程投资的成本。
1.3抗渗能力强
只有建筑中延长所有构件的使用寿命,才能有效的增加建筑整体的使用年限。而基于高强度混凝土来说,其自身就具备很强的抗抗渗能力,其不仅强度高、密度大、抗压和抗变形,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抗侵蚀能力,能够有效的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如果建筑工程的地势环境各个方面的条件比较恶劣,就可以在该项目中应用高强度混凝土,以此来提升建筑物结构的质量。
2、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2.1影响配合比的因素
首先,使用周期对混凝土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高性能的混凝土对使用周期有更高的要求和一系列的指标,防渗漏、防腐蚀、稳定性、抗碳化等都影响着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周期[1]。其次,混凝土对强度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楼层较高的建筑和跨度较宽的桥梁。混凝土的强度必须达到要求,否则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的工作性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高性能混凝土的掺合料有较强的流动性、稳定性和不会离析的特点。混凝土各种用料的质量,配合的比例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有着较大的,直接的影响。
2.2高性能混凝土细掺料的配制途径
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矿物细料如粉煤灰、矿渣等活性矿物细料,可以使这些细料在混凝土中分散开,使混凝土的细缝得到填充,增加混凝土的密度,使混凝土的结构得到改良,增强混凝土的防渗漏性。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加矿物细料,可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用细料代替一定量的水泥,可以使混凝土在初期的水热化程度减轻,很大程度上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
2.3配合比设计的参数选择
2.3.1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掺数
低水胶比是高性能混凝土的显著特征。在施工中为了使混凝土的使用周期和防渗漏的性能得到保证,水胶比不会超过0.4。通过相关的实验可以知道,混凝土的强度会随着水胶比的降低而逐步增强。因为混凝土中的缝隙大小会因水胶比的降低而缩小。
2.3.2高效减水剂掺加比例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参数
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周期和强度是用水量的大小和水胶比决定的。通常低用水量和低水胶比配置的混凝土使用周期较长,强度较高。在高性能混凝土中使用高效减水剂可以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动性,确定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掺加量的标准是根据混凝土的塌落度来决定的,通常混凝土的塌落度越小,高效减水剂的用量就越大。高效减水剂的使用量应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使用效果最佳应是在1%-2%之间。
2.3.3砂率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
砂率的掺加量应在混凝土的掺加物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集聚性的情况下掺加。水胶比在混凝土中的比例发生变化时,砂率也会随之变化,一般随着砂率的增大,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减少,弹性会减弱。砂率的增加或减少对混凝土中的骨料配置,骨料间的空隙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砂率的使用应控制在一定的区间,砂率过大会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骨料的空隙,增加水泥的使用量,砂率过小也会使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小,易产生离析现象。所以对砂率的使用要合适,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结束语
随着建筑事业不断发展,工程建设技术也全面创新,只有全面保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符合工程需要,才能确保强度、耐久性、和易性和经济性。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设计出最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品质,保证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邓寿昌,罗冠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3):9-18.
[2]王宝民,涂妮.国内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商品混凝土,2010(12):27-30.
[3]陈春珍,张金喜,陈炜林,金珊珊,李建军.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适用性的研究[J].混凝土,2009(12):83-86.
[4]贺东青,任志刚.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国外建材科技,2006(04):32-34+43.
[5]马保国,王信刚,李相国,王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J].混凝土,2005(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