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培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途径

2018-10-19侯云峰

视界观·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侯云峰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所需,也是小学关术教育教学的关育目标。因此,我们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关术课;教育;滲透

中国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中医药学、中华武术、民间艺术、衣冠服饰、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瑰宝。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美术教育无疑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在青海省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就有对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民间艺术、衣冠服饰等方面的体现。笔者以此文浅析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一、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的论述,为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由此可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需求,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成为小学美术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由此我国正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从而形成了小学美术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少年儿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对于民间艺术,了解的越来越少;对传统礼仪知道的也极少。正因为如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之能够为下一代成长更好地服务,是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少年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同学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不利于的他们成长。少年儿童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小学美术课教学不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普通的基础美术教学,它的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地追求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不是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小学美术课教学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美术课教学中要求老师在教会学生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打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引导十分必要。

二、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1.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教育是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笔者在执教《千变万化的帽子》一课中,首先就青海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回族的“礼拜帽”,藏族“风情帽”及头饰展开了讨论,班级里的回族和藏族同学,饶有兴致地展示了本民族的特色帽子,孩子们对各种不同民族帽子的特点一目了然。之后,通过老师和部分同学对这些帽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帽子中含有的民族文化元素的介绍,同学们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元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设计绘制出来的帽子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色彩。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和继承地域文化,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拓展美术课教学的广度

“照葫芦画瓢”的课堂模式虽然能让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但是这也会磨灭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真正的“美育”应该是让学生遇见美,发现美。因此新型的美术课堂不应该拘泥于教室,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比如,笔者执教五年级上册《陶泥的世界》一课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青海省博物馆中,让同学们亲自观赏青海民和出土的弘纹网纹彩陶壶、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彩纹陶盆,从听故事讲解中学会欣赏传统陶艺作品,体会传统陶艺艺术的文化底蕴。

笔者从事小学美术课教学多年,工作中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深有体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以拙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同仁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