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018-10-19林丛
林丛
摘 要: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的既是学科重点又是学习难点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致力于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教师学教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从具体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对教学关键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策略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以期为解决“如何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这一教学关键问题提供可靠的范例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教学关键问题 核心素养 空间感知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明确要求,提出要提升育人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前提是必须促进整个教师队伍核心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即教师在课堂上需致力于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文以《万千明镜映炊烟——元阳梯田》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凸显对学生“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系统分析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就是指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或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也是最紧要的教学问题,简单地讲,既是学科重点又是学习难点的问题[1]。那么,如何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这必然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解决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空间感知是指在人地观的指导下,对不同尺度的人类生存空间(区域)的认识(感性、理性)过程[2]。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区域的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进行解释、例示(举例)、推理(推断)、比较、说明,就有关事实等进行归类(归纳)、概括,并能够展开综合分析;也可包括具有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等国际理解。因此,这一核心素养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即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
“如何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是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区域加以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比较、解释和分析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总结区域分异的原因和规律,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掌握了区域认知方式,就能够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地球表层复杂性的一种手段,并且善于运用地图等工具,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等认知方式,秉持正确的空间与区域观点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地关系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及“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我们必须遵照的基本观点,同时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观念,就能够认识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人类活动如何适应、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能够理解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强度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而认识如何解决人地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此外,认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学关键问题,是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决定的。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領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已成为大多数家庭都能够承担的平常事。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让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记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领略风土人情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到为什么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或极为相似的生产生活状况,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从切身的感性体会转而变为深刻的理性理解;此外,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把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从而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环境及为人地矛盾提供更好的解决策略。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而制订或选择的相应计策、谋略与方法等[3]。就本课例而言,笔者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心中有“标”
这里的“标”指的就是课程标准。解决好教学关键问题的依据就是依标施教、依标解决。依标解决的前提就是充分解读该教学关键问题涉及的课程标准。因此,要想在《元阳梯田》这一课例当中解决这一教学关键问题,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我梳理出了相关课标条目: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根据上述课标,我们解读出教学关键问题与课标是完全契合的。通过课程标准的引领,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核,再通过在相关章节实际教学中不断推进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对解决该教学关键问题方法论与逻辑推理的内化。
(二)目中有“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学教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课例的学教主体是七年级下的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已基本能够根据各类资料分析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于“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各自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过对于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能形成思维的内在逻辑。因此,本课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提供大量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与认知,并深刻意识到在认知区域单一要素的基础上,务必深刻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手中有“线”
这里的“线”指的是课例的教学立意与内在逻辑。要想实现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高立意、小切口
教学立意实际上就是统领整节课内容和精神的中心,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因此,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解决教学关键问题为核心的课堂实际教学必然具备高远的教学立意。但立意再高,也要依托具体的案例,而本课例的选择从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这一小切口切入,让学生深入理解山区人们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从而落实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
2.重方法、轻内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如此,教会学生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本课例中,我采取的策略是:
(1)温故知新
【教师呈现】根据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一个区域?以及从哪些方面认识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回顾和梳理认识区域及认识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得出结论】通过思考和回顾,就本课例而言,认识元阳梯田这一区域的方法是:确定元阳梯田的位置和范围、评析元阳梯田的自然条件、关注元阳梯田的人文特色及感受该地的发展等。从哪些方面认识元阳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从哪些方面认识元阳的人文环境特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层面。生产主要指人们的耕作类型、耕作方式、熟制状况等;而生活主要指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娱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当然,除了让学生掌握上述方法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另外一个隐形的方面,那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元阳梯田的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会说图
所谓“说图”,就是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①元阳梯田自然环境特征的解决策略
【教师呈现】出示云南省地理位置图、云南省地形图、我国气候分布图、云南省河流分布图等,让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分析元阳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如何从这些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分析元阳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得出结论】通过读图与探究,学生联系旧知,很容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元阳地处云南省中南部,北回归线横穿哀牢山区,元江缓缓流过元阳县,元阳哈尼梯田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低纬度,气温较高。
②元阳梯田人文环境特征的解决策略
【教师呈现】出示元阳哈尼梯田的耕作图和春夏风景图、哈尼人的住宅“蘑菇房”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简介、长街宴视频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决定了元阳这一区域的作物生产;同时,根据蘑菇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哈尼人们独特的民居特色与民族品格;根据长街宴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得出结论】通过前面对元阳自然环境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喜温喜湿的水稻。通过村寨中蘑菇房的图片及相关简介,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冬暖夏凉、经久耐用;以及象征顽强坚毅的民族品格等。通过长街宴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哈尼族人在每年丰收之后,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宴席,聚在一起欢度佳节,这既体现了哈尼族人的传统习俗,更体现了生产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生活。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从而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3.遵逻辑、培素养
(1)线索一:板块标题
在《元阳梯田》这一课例中,四大板块的标题分别是“山在哪里”、“水在哪里”、“村寨在哪里”和“未来在哪里”,通过对这四块内容层层递进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从而达到解决教学关键问题、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具体解决策略如下:
①“山在哪里”,解决的是元阳梯田的地理位置等自然要素信息。
【教师呈现】按照比例尺由小到大依次展示云南哀牢山区的地理位置图,具体包括:云南省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图、哀牢山区及元江在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图及元阳梯田在哀牢山区的地理位置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层层递进地描述所述区域准确的地理位置,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完整性与回答问题的全面性;此外,引导学生从上述地图中准确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元阳梯田与北回归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等,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得出结论】元阳梯田地处云南省的中南部,北回归线横穿哀牢山区。此外,从地图中学生还可以衍生出该区域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如:元江缓缓流过元阳县,元阳哈尼梯田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低纬度,气温较高等。
②“水在那里”,解决的是元阳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相互联系,特别是哈尼人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条件——“水”的来源及如何利用的问题,并分析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对“水”的来源的影响。
【教师呈现】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云南省河流分布及与北回归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云南省地形图及雾期降雨量图表、哀牢山区植被覆盖图等。
【設计意图】学生通过着重对元阳梯田中“水”的来源及其利用状况的探究,不仅可以全面掌握该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及前面分析过的地理位置要素等对元阳梯田的“水”的来源的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后面分析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做铺垫。
【得出结论】通过引导与分析,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该区域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来自印度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过来;该区域水源充足,有元江从山脚下流过;由于此地纬度低,气温高,促进了元江水汽不断向上蒸发;再加上该区域高原山地的地形环境,水汽蒸发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容易形成云雾,成云致雨;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守护者能够为他们涵养水源的森林,才使得上顶上有汩汩的山泉水流淌下来。于是,学生便能够深刻理解元阳梯田形成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独特自然条件。
③“村寨在哪里”,解决的是元阳梯田的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联系及该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教师呈现】呈现哈尼民谣视频、图片展示哈尼民谣的翻译,并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哈尼族的未婚小姑娘,如果让你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你会有怎样的标准?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你如何安排哈尼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村寨、森林和梯田在山的什么位置)及为什么这样安排?(小组派核心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在台上展示)
【设计意图】哈尼民族非常重要的两大人文特征就是梯田文化和村寨文化。通过哈尼民谣的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梯田是小伙子的脸”的内涵,领悟梯田在哈尼人心中的地位,从而体会区域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产深刻地影响着哈尼人民的生活。而对哈尼人民生活场景安排的探究活动,则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特点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安排,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这样一个安排为后面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即人与自然(特别是水资源)和谐共处及因地制宜的理念面下伏笔。
【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分析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梯田造得好坏与否成为评价当地小伙子的重要标准,反映了哈尼人世世代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的生活品质。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因此在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因此他们像湄公河平原的人们一样,邻里和谐、关系融洽,因此,梯田成了哈尼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梯田文化因此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因为水,才使得森林、村寨和梯田这三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正是因为水,才使得他们在长期生存经验中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的场景,即森林在山顶,梯田在山腰,村寨在森林和梯田中间的阳坡上,这样既可以收获纯净自然的山泉水,又可以更便捷地照看自己的农田,再根据水的重力作用,把牛羊的粪便顺势冲刷到梯田中,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美景啊。因此,哀牢山上面是茂密的森林,山坡上是古意盎然的村寨,村寨下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再加上四季长流的沟渠网络贯穿其中,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人与自然良性发展的模式。
④“未来在哪里”,解决的是哈尼人的未来发展问题,是在学生认知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之后的深刻反思。
【教师呈现】出示元阳梯田的四季风光图、村寨风光图,并设置情景:以中国最美六大村落的评选开始,又以中国最美六大村落的评选结尾,要求学生分析“最美”的真正含义并展示组委会的评判标准及他人对哈尼梯田的评价;展示一段有关村寨城镇化变迁的文字,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摄影师不乐意了?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你能给哈尼人民出出主意吗?
【设计意图】从风光图让学生从自然美感受到人文美,从巧夺天工的梯田美到独特的风土人情美,从而让学生深切理解“最美”的内涵,凸显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升华了主题,加强了学生对陌生区域的理解与反思,提升了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从村寨城镇化的变迁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蘑菇房拆了盖水泥房的隐形内涵,就是哈尼人徘徊在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门槛上进退维谷,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最美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美与人文环境的美,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通过对哈尼族困惑的思考与回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采取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线索二:主题内涵
本课例的主标题是《万千明镜映炊烟——元阳梯田》,在这一诗意的主标题之后隐藏着自身的逻辑关系。其中,“万千明镜”代表以水为代表的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相互关系;“映”字既代表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又反映了这幅美妙画卷背后和谐的人地关系;“炊烟”则代表以村寨文化为代表的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而元阳梯田则凸显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等要素信息。通过内在线索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这一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的内核,并形成如下思维导图:
综上可知,致力于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真实有效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就把某教学关键问题彻底解决,而应该在所有区域认知的课程内容当中一遍又一遍地推进与实践,才能促动教学关键问题的真正解决与实现。只有这样,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參考文献:
[1][2]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14-15,13.
[3]许锴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