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烹饪社团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8-10-19金瑛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特殊学校课程建设

金瑛

摘 要: 社团活动课程是一门自主性的课程,它扮演着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角色。烹饪社团课程以生活为轴心,在中高年级生活课的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烹饪基础的系统性学习,使学生在大量实践操作中体验生活,为其今后学会生活做准备。

关键词: 特殊学校 烹饪社团 课程建设

课程问题永远是学校的核心问题。每一所学校都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是一门自主性的课程,它扮演着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角色。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智力上的障碍,身心、能力等发展普遍迟滞于正常学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为了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提高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将来能更好地为自我服务,为家庭服务,我们学校一直在进行着各种研究,其中包括烹饪社团校本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

烹饪社团旨在通过烹饪基础的系统性学习,经过大量的实践性操作,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服务,为家庭服务做准备。

(一)生活化。

烹饪社团课程就是以生活为轴心,在中高年级生活课“食物的加工与烹饪”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最终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学会生活所服务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其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授课地点等的选择上都要体现其生活化。

(二)主题式。

烹饪社团课程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凸显课程带给学生生活经验的完整性,并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境学习中实践和学习。

(三)功能性。

突出烹饪社团课程的功能性,强调学以致用,帮助残障学生独立或者减轻对他人的依赖,为他们今后学会生活做准备。

(四)整合性。

智障学生由于分析、综合能力发展较差,思维大多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如果仅仅教给他们一些分散的、联系不太紧密的知识,那么他们很难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烹饪社团课程将多方面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训练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直接经验。丰富的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两者相整合,便于形成契合他们的完整的生活和生存经验。

二、课程设置构架

(一)课程的校本化设计。

国家、地方课程主要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难以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差异性,特殊学校烹饪社团的课程开发更需要以特殊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他们的特性,挖掘符合他们的课程,使特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丰富而积极的体验,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学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烹饪社团将面向本校高年级对烹饪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进行招纳。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项目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把“教”和“学”通过各种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将课内课外的探索活动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强化学生与伙伴的交流、与教师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学习和强化烹饪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内容。

依据生活化、主题式、功能性、整合性等理念,基本目标设定如下:

1.学习中华饮食的相关知识,掌握所学家常菜的菜谱。

2.掌握拌、炒、煮、蒸、炖等烹饪形式,学会制作家常菜。

3.学会搜集、整理、选择信息的方法。

4.能与伙伴友善的协作和竞争,共同分享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课程内容的设计。

1.单元设计说明。

“中华饮食我知晓”: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回顾及新的内容获取,重构学生对于“食”的认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家常菜的特点,知道一些常用的烹饪形式,学习处理简单的素菜和基本的荤菜,并能共同探讨出家常菜式,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概念化、系统化的了解。

“你我学做家常菜”:把素菜和荤菜的类别作为难易程度的区分,分冷菜、热菜、羹汤的顺序逐步学习家常菜,每道菜的学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有通过视频短片直接学习制作,有通过师生讨论共同制订方案,通过实践操作逐步概括方法。但是在每道菜学生的练习阶段都是通过组间竞赛及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反馈的,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根据我校学生的智力特点及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而确定的,整个班级分为两个大组,最终比较两大组烹饪的成果。每个大组中又分别安排了A(能力较强)、B(能力一般)、C(能力最差)三组的学生,每道菜由若干工序组成,组内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分配不同难易程度的工序,最终协同配合完成整道菜的制作。

“争做美食小当家”: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整合,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烹饪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自己烹制的得和失,发现自己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烹饪能力和欣赏水平。

2.具體的内容(如下表):

三、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流程图。

(二)课程安排及组织形式。

社团课程可以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兼顾“满足需要”和“培养特长”,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学校开展社团课的安排为每周两节课,确定好人员之后,学校为烹饪社团提供场地——烹饪室和资源——各种材料物品等。

(三)课程实施原则。

1.实用性原则。

特殊教育发展历史短,教育体系还不完整,较普通教育而言,没有升学任务,学生毕业以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尽量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为其个人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做尽可能多的准备。我们烹饪社团就是从衣食住行的“食”出发,这也揭示了该课程实用性和生活性的理念。

2.场景性原则。

智障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之间联系较少,不易在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之间建立联系,他们思维具体,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差,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各方面感官的刺激,注重在校内布置模拟的实践活动场所,让学生在准场景中模拟活动,积累相关经验。

3.实践性原则。

智障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易遗忘,再现能力低,知识迁移能力差,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体验实现。因此,课程实施中要贯彻实践性原则,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丰富经历。

4.分步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简化知识、分散难点、深厚基础、突出重点,运用多种方式启发鼓励学生探求、掌握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發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可强化能力较强的学生,又可使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有所得,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就的心理体验,更能保持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5.分层性原则。

由于智障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帮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6.互助性原则。

让学生不仅要心存感激地学会接受帮助或主动求助,还要学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乐于帮助他人。

(四)实施中的德育渗透。

1.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我校烹饪社团课程是为智障学生量身定制的,在各大菜系、各种菜式的学制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外,还将逐渐渗透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慧勤劳,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从而更热爱生命。

2.学会欣赏,团结协作。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运用了小组协作的形式,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责任,进行分工协作。他们经历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期间欣赏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形成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的积极态度,因此喜欢和别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

四、课程评价的设想与做法

社团烹饪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坚持激励性评价;关注个性评价。考虑到对智障学生教育和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我在对学生的学习与相关生活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时,采用了阶段目标评价与过程行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一)建立分层评价体系,制定评价量表。

将社团小组的学生分成A(能力较强)、B(能力一般)、C(能力最差)的三组,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分层目标。针对各个组别学生和对应的分组目标,设立相应的分层评价标准,可以从认知方面、操作技能方面及情感态度方面进行考察,并设计制定相关课时内容的评价量表。

(二)建立学生烹饪技能学习档案(过程评价)。

由于智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出学生变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建立学生烹饪技能学习档案:

1.学生个人资料:基本情况、个别化教育计划

2.学习训练前测试情况记录

3.学习训练后测试情况记录

4.课程阶段评估表

5.学生完成作业的资料

6.反映学生学习训练情况的音像资料

参考文献:

[1]潘秀玲.适应儿童发展的社团校本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7).

[2]杨柳.谈小学社团活动的设置、实施与课程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3]姚正芳.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2014(7).

猜你喜欢

特殊学校课程建设
特殊学校手工课程开发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让弱智儿童插上竞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