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
2018-10-19孙继宏
孙继宏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的研究领域,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教育相关的领域内,主要针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所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学校组织性,调查对象相对单一,主要以学生为主。为了适应现状,本文从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的特点和相关要求入手,力爭找到适合教育现状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教育调查 统计方法
教育问题的研究成败与否取决于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如何保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契合当前的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实际需要是最关键的。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行千里,传统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必须做好全面的技术路线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吸取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破而后立,使得信息技术渗透到技术路线之中,结合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调查和统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全面革新和创新,为它们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永续向前的强大推动力。把信息技术这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方面,可以在保证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实现巨大的整体性飞跃,进而使得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形成一个比较连贯的系统。
信息技术的诞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其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调查就是一个方面,通常进行调查的形式是做问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调查问卷,同时通过数据库技术将调查问卷的数据储存起来,当调查问卷数量达到要求之后,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结果进行分析,使调查结果富有数据性,结论更加准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软件和方法,Internet高速公路负责对数据的搜集并运送到储存空间,这个储存空间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比如Access、VFP等,最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将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有SPSS、SAS等。
本文将上面所描述的处理过程抽象化为两个关键的步骤:首先,教育调查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对教育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数字形式的信息收集;其次,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比较有代表性和科学的统计结论。本文所讲述的教育调查和统计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建设和问题分析。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调查
教育调查主要是对客观的教育问题所进行的数字形式的信息搜集,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对客观环境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添加任何人为干预才能充分反映出教育调查的客观性。
教育问题信息收集的第一步是对信息的量化处理,量化信息的获得一般情况下是通过ACCESS、ORACLE等创建库函数和表格进行处理,最终的信息来源是通过设计好的纸质问卷或者是电子问卷(利用ASP、JSP技术)获得的,电子问卷的存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指定的服务器承担的,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客观性。
2.1网络调查的特点
当前的网络调查存在诸多优势:因为我国当前人口的大部分都是上网人群,他们在上网的同时就可以参与问卷调查,通过虚拟形式的调查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调查信息,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组织成本:通过程序的智能化运作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节省人为参与所带来的时间消耗和效率阻滞;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的参与,使得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随机性相对比较高。
虽然网络调查带来了诸多便利,在调查范围、调查效率和调查客观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得网络调查本身存在一些缺陷:真实性不高,庞大的信息散布面使得很多人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无法如实填写;代表性较差,网络调查所针对的人群是能上网的人群,但是还有部分人无法参与上网活动,这就使得这部分人的代表性意见无法在网络问卷中得到相应的反馈;无限制样本问题相对严重,网络问卷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参与次数进行限制,这样就会存在大量无价值的样本信息,浪费问卷的服务器资源和存储资源。
2.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调查应该具备的特点
2.1.1对象明确
教育调查所反映的是教育问题,只有真实参与教育活动中的学生才会真正了解这些问题,所以调查的对象必须确定为参与教育活动的学生,调查地点可以确定为学校,这样就可以通过带有充足样本代表性的调查节省调查资源、强化调查效果。
2.2.2科学的调查层次设计
学生由于年级、年龄、学习课程等多方面的差异,主体内部存在多种多样的层次,合理划分调查的层次就会保证整个调查活动能有比较好的调查效果,避免出现调查误差覆盖、累积现象。
2.2.3调查后期跟踪处理方便
较强的针对性使得调查结束后可以按照层次分明的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库的更新和分析。此外,部分教育问题的调查可能对调查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对调查对象(学生)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调查效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再者,调查后期可能存在一些涉及安全性的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反馈。
2.2.4调查对象知识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网民人群中年轻人占据37.7%,其中未成年人占到近一半,这说明学生的上网比例是很高的,在进行教育问题的调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无限制样本问题的处理上,要做好针对性的处理。例如:数据库的信息采集过程,可以采用IP限制的处理办法,利用“Remote,ddr”监测技术进行IP识别和限定,这样就避免重复样本的出现,节省调查资源。
另外,通过上述数据显示,在受网络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数都为未成年人和年轻人,这些人对网络比较熟悉,不会出现操作不当的问题,所以关于网络操作和知识对结果产生很小的影响。教育调查和普通网络调查相比较,教育调查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准确性,它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抽样调查,并且结果不具有局限性,相比较而言还是非常准确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调查会节省人力和时间,这样就可以多做一些关于教育调查方面的其他工作,比如有组织地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使结果更加详细,同时,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调查,使得结果覆盖更加全面。
2.2.5专门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
教育调查一般来说是会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的,同时,在调查的准备阶段,也可以申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配合,教育管理部门对调查的支持会带来很多优势,比如教育部门的组织性比较强,在教育方面有着引领作用,对调查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教育部门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性,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参与调查可以领取小奖品之类的,这样会使教育调查的宣传更加有效,同时吸引更多的对象参与调查,节约调查时间,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另外,还可以与教育部门进行讨论调查的具体过程,如何实施才能更快更有效,采纳多方面的意见,形成合理科学的调查过程,有利于调查的顺利进行,同时让调查更加规范,保证教育调查的科学性。
2.2.6优良的硬件设施
教育调查借助信息技术是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保证的,在一些学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并设有机房和完备的网络系统,这样教育调查是非常好实现的。教育调查分为不同的类型,规模也不一样,如果教育调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的对象很多,就必须要求完善的网络系统及良好的信息环境,才能保证调查顺利进行。调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相反,如果只是进行小规模的调查,那么对网络就没有很高的要求,甚至不需要专门的网站协助调查。教育调查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行该项调查需要花费多少,需要提前做好预算,并将预算准备好以方便调查过程中使用。二是教育调查中网络操作是否顺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调查对网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个过程必须保证网络流畅,且操作顺利。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时,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划分整个调查过程,进行分层次调查,每次调查完成后要对数据及时进行保存,使得调查顺利进行。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统计
3.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统计的发展现状
教育统计是研究教育统计数據的科学,它面向的对象是量化的调查信息,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探究研究对象和问题之间的内部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这就使得计算机成了各级院校进行教育现象量化分析的主要工具。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离不开软件的参与,传统的处理软件主要是EXCEL,目前流行的是SPSS和SAS,它们依靠自身强大的处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性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统计的研究方法
教育统计一般情况下会处理下面这些问题:(1)一般性统计;(2)一对一差异性;(3)多样本差异性;(4)相关性研究;(5)函数关系研究;(6)因果关系研究;(7)聚类研究等。下面对利用SPSS进行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通过ASP程序的数据存储需要预处理,所以事先需要进行的操作就是利用compute进行采集值的累积计算,找到每个调查对象对应的累计值。
对样本总体进行总体分析,首先需要计算平均值,然后根据样本与平均值的差距进行等级划分。设平均值为44,按照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网络问题研究专家、心理学家金波利·杨的“网瘾检测标准”划分为三级,轻度网游成瘾者累计值在40-50,重度网游成瘾者在50以上。
性别分析和年龄分析分别采用t检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检验,通过相关因素的计算可以准确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关度数值。
至于其他一些比较复杂影响因素的研究,可采用数据相关分析的处理办法,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矩阵来计算各因素的相关系数。
4.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调查和统计的实现必须注意“问卷设计—调查—统计”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性和连贯性。在进行调查时要综合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确定性、对象的内部层次、对象本身的固有特性、限制样本等问题;统计的过程要注意预处理流程,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灵活的处理手段,确保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性能够得到准确的挖掘,进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调查和统计方法既带有教育技术的烙印,又因教育问题的规定性而具有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大边:大连理工大学,2016.
[2]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江雪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