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8-10-19鲁萍
摘 要: 研究生學术诚信关系到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本文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现状,分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并提出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教学机制、导师培养机制、学术监察机制及研究生自我教育机制,以促进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 学术诚信教育 长效机制 诚信缺失
研究生学术诚信是研究生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和行为,指研究生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学术道德意识,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学术,实事求是,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对学术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主流是好的,基本能严格遵守学术诚信规范。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学术诚信失范现象,给研究生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一些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认识不足,学术诚信教育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对于全面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一些高校没有把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更谈不上制定具体政策,认真开展这项工作。此外,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重点仍在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对于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系统教育不完善。
(二)一些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缺位。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负责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1]。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生师比不断提高,客观上造成了单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与导师不能经常见面进行学术交流与指导。此外,一些导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和监督。
(三)一些高校制度建设不全,学术监察机制不完善。
高校目前虽然有一些研究生学术诚信规范制度,但存在不够具体也不够全面的问题。在很多文件规定中,有些条文很笼统、抽象,对失范问题界定的尺度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而对于学术失范行为,一些高校会顾及学校、导师的声誉,对学生惩戒不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和导师起不到震慑作用。此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学术监察更困难。
(四)一些高校研究生自身学术能力弱化,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
研究生学术能力不够是造成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招生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学生抱着拿文凭的态度,无心做学术科研,自身在科研投入和能力上不足,所以面临考试、毕业时就做出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在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中,学生的科研成果考核占了很大的比重,导致部分研究生片面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二、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认识,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教学机制。
1.加深认识,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校未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高校要把积极、长期、有效地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并在全校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定期公布学术诚信建设的年度公告,公开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结果,创造良好的校园学术诚信环境,促进学校诚信育人建设工作。
2.加强学术诚信课堂教育,丰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
教学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体环节,也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主渠道。开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路径措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要强化学术规范的引导性教育,注重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教育形式上不应局限于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选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类教材,还可以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实践活动中,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途径,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热情,使之自觉形成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
(二)强化导师师风建设,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导师培养机制。
1.强化导师师风建设,提高导师的学术诚信。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导师的学术诚信教育工作,制定导师学术诚信的具体意见,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同时,高校要重视对导师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对新晋的导师进行上岗培训。具体内容包括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学校各类文件及实施办法、各种学术规范制度等,还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和新导师进行交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导师树立并强化正确的学术诚信观和教育教学观,从而利用导师的学术态度、学术道德素养和学术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
2.引入导师教育机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管。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鼓励导师在学术活动中用自身良好的学术研究态度和正直的学术道德风范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渗透式教育影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观[2]。同时,导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将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和指导,让研究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开展学术活动[3]。同时,研究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会无心或不经意间出现一些学术失范的现象,导师要做好“把关人”,及时发现研究生科研中的学术失范行为,切实引导和监督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诚信意识。
(三)健全制度建设,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学术监查机制。
1.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管理体系。
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及导师的三级学术诚信监管体系。学校层面,以校长领导,邀请德高望重的学术专家成立独立于学校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监督委员会,一方面负责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学术诚信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对有关举报的学术诚信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和审议。同时成立校风、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学风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并受理学风问题的举报。各院系成立学科的专家督导组负责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监督工作,导师及时在科研、学术活动中识别出研究生的作弊行为,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2.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监察机制建设。
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跟论文写作有关,跟学位的授予挂钩,所以高校在开题、盲评、查重、抽检等研究生毕业环节的管理上制定相关的规定,对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的监察和防范,以便监控论文质量。在开题阶段,通过采用开题查新等措施加强研究生开题环节管理,提升选题质量,从源头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在论文查重阶段,坚持学位论文采用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相似度检测。在论文送审阶段,全部实行“盲评”,并采取第三方进行评审的方式,避免打招呼的人情情况,严把论文评审关。此外,学校还要随机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及其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真实性、科学性的抽查和检验,打消研究生的投机主义思想,一旦发现问题,根据其性质、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绝不姑息纵容。
(四)改革研究生评价机制,构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自律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评价观直接影响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考核结果。因此,重视学术成果质量,淡化研究生發表学术成果数量,能有效减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低水平重复的失范行为,对于盲目追求发表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研究生起到提醒作用,避免一稿多投。同时,高校在研究生奖助制度与评优评奖制度上,应构建多指标的考评体制,侧重于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可以将研究生平时的行为表现、课程学习、实践学习等情况都纳入其中并给予一定的权重比例,有导向地引导研究生认识到发表论文或取得科研成果并不是获得相关奖励或荣誉的唯一标准,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4]。
2.转化观念,提升研究生自身的诚信自律。
当前一些研究生迫于本科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身学术能力相对缺乏、学术诚信意识不强,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对于这些现象,高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使研究生了解到诚信是立身之本,了解到学术科研的魅力,并使研究生逐渐将对学术魅力的了解转变为兴趣,通过兴趣使研究生更好地履行学术规范,最终树立起正确的学术诚信观,重视学术责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坚决抵制学术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2013.
[2]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3):78-84.
[3]鲁萍,李峥,张旭.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9):265-267.
[4]张惺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编号GJKTY201630);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行业特色型高校提升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YH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