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8-10-19徐岿然罗丽娟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

徐岿然 罗丽娟

摘 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他言传身教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启迪当代父母应联动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技能等其他教育,坚定地培养子女的爱国品质。全面深刻的困境教育启示现代家长应以全方位生生互动为人生的价值导向,并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全方位良性互动的达观精神。真诚博大的感恩教育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现代父母应学习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私德与公德有效贯穿起来。

关键词: 梁启超 爱国主义教育 感恩教育

“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1]。家庭教育既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血缘之爱,更通过对子女个体人生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能学有所成,与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学者们对他的研究十分广泛,如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趣味教育、寒士家风教育、为学与做人的教育及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等,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突出探讨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困境教育及感恩教育,重點分析梁启超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深刻的困境教育及真诚博大的感恩教育。

一、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梁启超家庭教育的全部阶段,在子女成长的任一时期都坚定不移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孩子小时候,常讲述民族英雄与爱国者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长大离家后,通过书信鼓励子女努力学习,将来以所学之长报效祖国。

梁启超在信中教导子女:“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2](71)这是他人生运动的写实:从希冀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旧中国救亡图存的目的,到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仍在为挽救大厦将倾的旧中国而用手中之笔针砭时事。1898年在横滨创办《清议报》,猛烈攻击清政府,力求变法,开启民智,以实现民族自强。回国后,依然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最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既任教于大学,又赴全国各地讲学,希望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给国民,为开启民智、国家自强做了毕身努力。正如他对子女们所说的:“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自己分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3](145)

梁启超更要求子女将爱国落实到个人行动中,他把为国家尽责作为子女求学、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出于国内生物领域研究尚为空白的考虑,他希望思庄学习生物专业,为国家发展开辟新领域。后得知思庄的兴趣不在于此,才鼓励她按照自身兴趣选专业。长子思成完成学业准备回国时,梁启超在书信中回复:“论理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但以中国现情而论……你们若能于建筑美术上实有创造能力,开出一种‘并综中西的宗派……发挥本国光荣,便是替祖国尽了无上义务……”[2](221-222)他同样希望思成用自身所学,创造出融合中西、发扬民族光荣的新宗派。在这样的教导下,思成夫妇回国后,先后于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视为终身责任,为我国建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及对子女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

他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第一点希望。与此同时,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任务更艰巨。梁启超及子女身处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是梁启超本人还是其子女都深刻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存亡的急迫性更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之心。现代生活安居乐业,青少年未曾切实体会到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迫切性,因此心理上缺乏对祖国浓烈的关怀之情。再者当代生活丰富多彩,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家庭教育内容随之增多。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现状下,父母将大量精力倾注在子女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效联动起来,以致对爱国主义教育投入不够,缺乏坚定持续性。20世纪50年代,身处美国的钱学森先生毅然决定返回祖国,纵然回国之路困难重重,但他意志坚定,排除万难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一颗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让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只求回国尽责。在当代,爱国同样需要抵住金钱与物质诱惑。

2014年新闻报道“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潜伏航母基地附近偷拍”[4],境外间谍正是通过金钱利诱的手段让这名男子偷拍航母,泄露国家机密,并因此受到法律惩罚。此事件虽已完结,但对境外敌对势力的防御与打击却是“持久战”。若青少年缺少坚定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热爱祖国的坚强意志,一旦他们经不住诱惑,做出危害国家的举动,那么即便知识能力出众,社会地位显赫,同样会被千夫所指,难以立足。与此同时,父母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子女成长的任一阶段,不能随着孩子年龄与知识能力的增长,便放松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孩子成长到哪个阶段,都必须坚定持续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子女“明大德”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

二、全面深刻的困境教育

梁启超困境教育思想较为全面,涉及困境与德行、物质与快乐、困境中的心态等方面。他虽将困境视为机遇,却未把所有困境都看作成全个人的机会,而是从子女的具体境况出发,为他们提供最适切的指导。

梁启超虽然一生都心系着国家与民族,但他的政治活动多数以失败告终,然而乐观、豁达的性格,却让他数次失败后依然积极投身于国家、民族事业。并教导子女,困境是助长个人德行的好机会,应将它当作磨炼,学会苦中求乐。1916年1月梁启超寄信思顺:“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今复还我忧患生涯……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2](25) 1923年7月劝导被车撞伤的梁思成:“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2](68)梁启超希望子女不要因为挫折失望、颓废,而是借助困境及忧患生活助长德行。

1927年,思顺夫妇作为驻加拿大的外交人员,受国内形势影响,时常得不到经济拨款。梁启超回信开导:“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2](218)他更教誨子女,身处困境也不能悲观,因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2](221)。尽管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十多年,梁启超依然干什么事都兴致淋漓,生活得津津有味,并希望子女传承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能在困境里苦中求乐,过着有趣的生活。

梁启超困境教育的深刻性体现在,他虽然认为困境是机遇,但并不赞成子女刻意身陷困境。他的困境教育以现实为根据,张弛有度,为子女提供了最切身的指导。1927年,身处美国的三子思忠急于回国吃苦冒险,梁启超耐心开导:“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意志,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2](216)他明白当时国内环境动荡不安,并不能为思忠提供实现抱负的平台,长期处于这样艰苦衰颓的大环境中,反而消磨个人意志,因此劝导思忠不必在令人懊丧的环境中勉强开展事业。这样的困境教育思想值得当代父母学习。

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遇到困境也能坚强面对,但当代家庭教育为此做的努力却较为欠缺。现代父母惯于鼓励子女积极向上,较少对子女进行困境教育,因此孩子遭遇挫折时,思想相对狭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近年来,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学生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因生活或学业不顺选择结束生命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有数例。这些事件表明当代青少年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不强,这既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又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有关,尤其是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积极向上、取得成功,忽视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人生挫折。这样的家庭教育与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愿接纳成功,拒绝失败,当遭遇挫折时,很容易出现“过刚易折”的现象。

当代父母应主动学习梁启超的困境教育思想,培养孩子的达观精神。父母应率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追求虚名浮利,而是营造全方位生生互动的生活状态,向子女传递全方位良性互动的生活观念,避免他们因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件事而放弃整个生活。并增加挫折教育,提升孩子的心理柔韧度,让他们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能达观地面对困境,会从长远视角思考生活、盘算人生,即梁启超所说:“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三、真诚博大的感恩教育

梁启超虽然推崇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子女道德品格的培养,却素来遵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教导子女知恩图报,既要求他们感恩亲人,更要求他们回报社会,这与传统宗法伦理下的亲情感恩教育相比显得更真诚博大。

1924年9月,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因病逝世。李蕙仙的墓碑工程主要由梁启超的二弟梁启勋负责操办,为此梁启超多次叮嘱在外的子女务必写信感谢二叔的辛劳付出。如告诉思顺:“你二叔这个月以来天天在山上监工(因为石工非监不可)……勤劳极了。你们应该上二叔一书致谢。”[2](97)又寄信给其他孩子:“你二叔在山上住了将近一月,以后还须住一月有奇……菜也吃不得,每天跑三十里路,大烈日里在坟上监工……你们虽在远,也要各个写一封信,恳切陈谢。”[2](101)李蕙仙葬礼结束后,再次提笔:“我叫忠忠、达达向二叔深深行一礼……你们还要每人各写一封信叩谢才好。”[2](109)梁启超用数封家书详说二弟的劳累情形,言辞恳切地教导子女,每人定要寄信陈谢二叔,要感恩亲人的付出。

他不仅要求子女对亲人心怀感激,更要求他们报答社会。嘱咐长女思顺:“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2](41)教诲思成:“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2](182)传统感恩思想,强调对亲人感恩戴德,并将感恩视为与群体及社会无关的个人私德,这样的感恩思想是狭隘、封闭的。梁启超对子女的感恩教育,却超脱出宗法伦理亲情的家庭范围,不仅感恩亲人,还感恩国家与社会,这样的感恩思想是博大、开放的,它通过家庭教育将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有效贯穿起来,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值得当代父母借鉴的。

当代青少年不仅要重视个人私德,还要“明大德、守公德”,与此相应,家庭教育应有效连通私德、公德与大德。父母应通过生生之道,将个体的私德、公德及大德在家庭教育中联动展开,促进子女私德、公德与大德全方位生生互动,让孩子既能在家孝悌父母,又能在外友爱他人。总而言之,现代父母应有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保持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衔接时代与社会要求。不仅培养孩子的私德,更将大德、公德要求纳入家庭教育,树立孩子全方位生生互动的德行观念,使三者在子女的品行中实现全方位良性互动,彼此促进,共同提高,让孩子在生活中将大德、公德、私德集于一身并有效、有序践行。

四、结语

虽然孩子在学校接受统一的教育,但个人成就与品德素养却参差不齐,造成这些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家长。“家长的言传身教,不仅时时刻刻规范着孩子的言谈举止,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情感、态度、思想、情趣乃至心灵。久而久之,沁入灵魂深处,形成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对夸夸其谈的父母,怎能培养出谦逊的孩子呢?正因如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梁启超心系国家与民族,将报国视为终身的责任,即便遭遇种种挫折,仍达观地生活,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将这些精神传承下来。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在回忆父亲时说:“有人曾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爱国也是我们全体兄弟姐妹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九个人中有七人在海外学习,个个学业优秀,但是我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个个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6](11)梁启超对子女的深厚影响,不仅激励子女取得了非凡成就,更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家庭教育影响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只有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接班人,才能持续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并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位父母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并“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激励人们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7](43)。对此,家庭教育拥有长久性潜移默化的独特优势,是将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首要途径,它在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每个家庭理应严谨对待,将“为子计深远”与应尽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1):52-57.

[2]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3]梁启超.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中国青年网.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潜伏航母基地附近偷拍[EB/OL].http://news.youth.cn/jsxw/201411/t20141122_6103105.htm,2018.5.20.

[5]沈林.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02-103.

[6]梁启超,著.林洙,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